第四章天子腳下皇城根 6.《塔影與人影》??(2 / 3)

假如說北海白塔是北京的小胖子,妙應寺白塔則絕對是大胖子:塔基麵積1422米,底部有高9米共三層的方形折角須彌座(由佛祖蓮花寶座演化而來),上承覆缽形塔身,塔身以上是重疊的十三層相輪和垂有流蘇的華蓋,華蓋以上還有高約5米、重達4噸的鎏金寶塔形的塔刹(俗稱金頂)。真稱得上是雍榮華貴,傾國傾城。可惜如今它被一大群灰暗的民居所包圍,被大商場和巨幅廣告牌所包圍,已無當年鶴立雞群的感覺。站在車水馬龍的阜成門內大街,我即使仰酸了脖子,也看不見那曾經脫穎而出的白塔金頂。是北京城長高了,還是白塔變矮了?

位於黃寺西側的清淨化城塔院,同樣以白塔金頂的美景著稱。據說從北三環中路中間往南看,就可以看到那座漢白玉石塔鎏金的塔刹和閃耀的垂帶。它是班禪六世的衣冠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來北京給皇帝祝壽的班禪染病圓寂於黃寺,皇帝很悲痛,下令建造清淨化城塔院以示紀念,塔下安葬著斑禪六世的經咒衣履。

西郊玉泉山北峰的妙高塔,創建於乾隆初,則更是占盡了天時地利。塔身潔白,覆缽上鑲嵌著黃色琉璃環帶,再加上藍天白雲掩映的金色塔刹,簡直完美無缺——被稱為“融合了漢、藏和印度諸風格於一體的巧妙建築”。它和玉泉山南峰的玉峰塔遙相呼應,如同雲河間的雙子星座,係頤和園西部風景。

中原地區以及南方流行的佛塔式樣,大多為樓閣式、亭閣式或密簷式。而這種覆缽狀的喇嘛塔,卻遍布北京(僅現存的就有百餘處)。譬如大覺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舍利塔,都堪稱其代表。這恐怕跟北方少數民族屢次定都北京有關。元朝把在蒙藏地區廣泛傳播的喇嘛教奉為“國教”,喇嘛塔自然也就很容易在北京地區紮根並且繁衍了。清朝同樣很重視藏傳佛教,東黃寺、西黃寺(合稱黃寺)是清初極有名的喇嘛廟。西黃寺係為迎接西藏黃教領袖達賴五世於1652年進京朝見順治皇帝所建,故又叫達賴廟——從此西藏來京官員和喇嘛都喜歡住在這裏,相當於“西藏駐京辦事處”了。有清二百多年在京都修建的喇嘛塔,一點不比元朝少。譬如前麵所說的北海白塔,即是順治年間的創舉。北海在清代屬皇家禁苑,順治皇帝特意把喇嘛塔蓋在了自己的後花園。但這種充滿異域情調的宗教建築(中國喇嘛塔的造型係由尼泊爾傳入)出現在北海,一點也不顯得突兀,反而多多少少有某種紀念意味:北海早在元朝時就是忽必烈的宮寢,而忽必烈曾親自下令在遼永安寺遺址建造了大白塔——北海的白塔,是否在模仿前者的王者之氣?還是渴望恢複元大都的輝煌?甚至連北海塔下新建的寺院,也一樣地叫做永安塔。清代的這座白塔,仿佛元代的那座白塔的另一個化身:不僅是宗教精神方麵的因襲,而且象征著文治武功的重振……

北京的塔,並非隻有喇嘛塔一種。同樣是在元代,也建造過其他式樣的佛塔,今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側磚塔胡同的那座“元萬鬆老人塔”,那是七級密簷式青灰色八角形磚塔,可以為證。昌平縣北部銀山的原古延聖寺基址附近,有七座金、元時代的舍利塔,也都是密簷式磚石結構。當地還流傳著“銀山佛塔數不清”的說法,因為除了這五座金塔、兩座元塔外,山巔坡穀還散布著大小數十座佛塔,大都是明塔、清塔——其中有喇嘛塔,但也有樓閣式磚塔。可見自元代以後,更非喇嘛塔的一統天下。“銀山鐵壁”是燕京八景之一,其曆朝積累的塔林令遊客嗟歎:時光流逝,而寶塔長存……

東郊通州北城的通惠河畔,有一“燃燈佛舍利塔”,算是塔中的老人了。傳說係南北朝北周宇文氏創建,中經唐尉遲敬德維修。……近年來通過考古鑒定,其實是遼塔。清康熙十八年曾被震圯,隻剩下基座。康熙三十五年在原基座上修複了塔身與頂:磚木結構,密簷實心,八角形,共十三層,高約48米,圍足44米。乾隆皇帝下江南歸來,坐在運河的龍舟上,發現此塔的影子居然能倒映在相隔數百米的運河水麵,無比驚歎,寫下了“郡城塔影落波尖”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