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皇氣逼人的城池 2.《社稷壇與太廟》(3 / 3)

太廟與皇帝們的“家務事”密切相關。皇帝從登基開始,直到結婚(娶妻納妾?)、生子,以及出征或凱旋,每遇見此類大事,都要親自出馬,去太廟祭祀列祖列宗。既是盡一盡孝道,又在請求九泉之下的祖先保佑,希望這個天字第一號的大家族越來越興旺。

希望終歸隻是希望。皇帝家的香火,最後還是斷了。自從末代皇帝溥儀被趕下台,太廟頓時變得蕭條了。那裏麵記載著封建時代的風燭殘年。

正如社稷壇被辟作中央公園,太廟也不再是皇帝家的“自留地”了。若幹年後,它改換了門庭,成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在天安門東側,同樣開鑿出一道大門(和中山公園大門左右對稱)。門牌上“勞動人民文化宮”這七個字,是新中國的領袖毛澤東題寫的,龍飛鳳舞。據說這一設想,也是布衣出身的毛澤東的點子。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了,自然有權利將皇帝的家廟改造為自己的樂園。這真正是一種翻身的感覺。我覺得文化宮的“宮”字用得很好。在舊時代,它是皇帝專用的一個名詞。憑什麼隻能他一個人用?不管故宮抑或太廟,都已非一個人的天下。

20世紀90年代,勞動人民文化宮經常舉辦特價書市,帶有酬賓性質的。我每次都去,以很便宜的價格、很少的錢,就能買回一大捆打折處理的舊書。挑書之餘,我喜歡四處逛逛,看看宮殿,看看紅牆,看看假山石,看看古樹。同時詼諧地聯想:帝製早已過期作廢,皇帝早已一錢不值。不知末代皇帝離開紫禁城之前,是否舉行過拍賣會,將王冠、權杖、龍袍、龍椅及宮中的其他器物,全抖落出來,擺在地攤上,降價處理,揮淚大甩賣?不知是否有人舍得掏錢去買?

前幾年,張藝謀執導的歌劇《圖蘭朵》(一個中國公主的故事),就是在太廟演出的。門票頗昂貴。這“老謀子”,真會選地方!

太廟的往事,曾出現在林語堂筆下:“在中國社會,祖先崇拜在生活中曆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坐落在皇城東南角的皇室祖廟——太廟也就顯得十分重要。一年中每個季節的頭一天都要供奉牛羊來祭祀先帝的靈魂。按照古代趕廟的習俗,每當做出影響皇族前途命運的決策時,都要在此向死去的亡靈一一通告。與普通人家的祖廟不同,皇家太廟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殿堂被分成各個祭室,每個祭室供奉一位皇帝,而且為每位皇帝和他的後妃設有禦位。皇帝禦位置於中央,兩側是皇後的禦位。例如,康熙有四位皇後,便另設有四個禦位;乾隆有兩後,鹹豐有三後,可憐的光緒隻有一位皇後。庭院裏有古老的鬆柏,許多烏鴉棲聚在上麵。這些鳥憑經驗已經知道這個場所是禁止射獵的,在中國其他地位的許多祭祀場所也是如此。”看來在太廟裏,先帝的靈魂同樣需要“私密空間”,各居一室,麵積還很寬大。至於那些通人性的鳥類,更是把太廟當作自己在北京城裏最後的避難所(或避風港)。它們,也真會選地方!

跟門庭若市的民間寺廟相比,太廟是不對外開放的(皇帝在的時候),因而莊嚴、肅靜,甚至有一點點陰森。當然,太廟也會定期舉辦“廟會”的,可那是一個人的“廟會”。一個人,很孤獨的,在這裏,夢見祖先的亡靈。不,還有一大群長舌婦般聒噪的烏鴉,陪伴著他。直至他自己,最終成為眾多亡靈中的一員。所謂皇帝的一生,不過如此。

自從太廟改作勞動人民文化宮之後,原先的門牌就取消了,被撤換下來,閑置在緊鎖的祭堂(作為倉庫)裏達數十年之久。最近,又把這塊蒙滿塵埃的寫有“太廟”字樣的匾額找了出來,重新懸掛在通向紫禁城的西門。據說是為了吸引逛故宮的中外遊客,順便能拐過來,看看明清皇帝的祖廟。畢竟,瞅著故宮的生意越來越火熱,一牆之隔的太廟,有點眼紅了。客觀地說,太廟確實是紫禁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必要的補充。逛完紫禁城再逛太廟,能對古代的宮廷生活了解得更全麵一些。我覺得這是件好事情。太廟裏的園林、殿堂已年久失修,也該借著旅遊熱好好地修理一番。當然,這不是說中國人恢複了對皇帝的崇拜,而是表明:他們終於學會了尊重曆史。對文物的保護,就是出於對曆史的尊重!否則的話,未來的孩子們,將不了解太廟坐落於北京城的何處,而且更可怕的,是他們將不知道所謂的太廟是什麼玩意兒……即使現在,也有許多人,隻知道勞動人民文化宮,卻不知道太廟。太廟,北京城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它的往事,曾經長期被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