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圈你會發現:紫禁城頗像一座放大了的地主大院,深藏不露,壁壘森嚴。“宮殿都被高高的帶有槍眼的望塔的粉色城牆緊緊地圍在紫禁城內。它酷似一個設防的城池,厚重的城牆上是有著大約三、四十英尺高、五十英尺寬基礎的塔樓。”(林語堂語)太監是仆人,宮女是奴婢,頂盔披甲的禦林軍不過是狐假虎威的家丁。紫禁城裏有廚房(禦膳)、會議室、倉庫、圖書館(文華殿後麵的文淵閣)、祠堂、後花園以及男仆女婢的集體宿舍,三大殿更帶有多功能廳的意味。深居簡出的皇帝,就像一條結繭的蠶,並不比契訶夫筆下的“套中人”高明到哪裏。他把自己裝在一個錦衣玉食的套子裏了。擁有絕對自由的人,反而顯得不如流浪漢自由。他一生中的大多數時光,都消耗在高牆之下。有什麼可羨慕的呢?
紫禁城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大興土木,終於完成了這眾城之城。中國宮殿不同於西方宮殿。“中國宮殿不像一個平行封閉的軍隊列陣,卻像展開的、分別進行的隊陣……北京的宮殿遵循了一家之內分屋別室的觀點,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築物,由長長的石道和遮蔭走廊相連結。它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間,最後它們又都貫通集中在行禮大廳的開闊空間,突出強調的是梯形大理石台階、圍欄,和它們之間的景色。”(林語堂語)這一座城池頗能體現封建家長製的理念,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四合院。前朝後廷,當麵一套,背後一套——是皇帝的兩麵性。我估計所有的皇帝都具備這雙重性格。
自從末代皇帝被逐出之後,紫禁城就形同一架停擺的座鍾,它僵硬的指針永遠指向昨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都想翻翻這本厚重的老皇曆。
皇帝雖然不存在了,改為博物院的紫禁城——在我眼中,仍然顯得陰森森的。莫非我的前世是一隻驚弓之鳥?
穿著耐克牌旅遊鞋在紫禁城散步。我最難忘的並不是三大殿(包括俗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也不是乾清官、坤寧宮呀什麼的,而是後花園的一口枯井。它應該算紫禁城諸多水井裏最不起眼的,光禿禿的——而其他水井大都有漢白玉石欄杆圍繞,並且覆蓋著遮雨的小亭子。然而它的名氣卻是最大的——珍妃井。一位優秀的女性的葬身之地。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小蜜”珍妃則被關押於紫禁城景祺閣後麵的院子,從此天各一方。因為跟其他嬪妃不同,珍妃實際上已成為光緒皇帝政治上的女秘書——這是一種新角色。難怪慈禧太後要把珍妃當作勢不兩立的政敵來看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珍妃被打入冷宮兩年之後,準備去西安逃難的慈禧命人將其推入安順門內的水井淹死。據說慈禧尋找的是這樣的借口:“洋人就要進城了,兵荒馬亂,在這裏萬一受到汙辱,丟了皇帝的體麵,對不起祖宗。”我估計珍妃死前最大的願望,是能夠看杳無音訊的光緒皇帝一眼。可惜她這最後的願望也未能得到滿足。珍妃井,掩埋著無窮的遺憾。
聽導遊講解:珍妃的姐姐瑾妃,曾在此井北麵的廂房裏,布置了一個小靈堂(命名為“懷遠堂”),供奉慘死的妹妹的牌位。姐妹情深。
慈禧太後害死了珍妃,似乎挺解恨的。她恐怕預料不到:這不僅給未來的故宮博物院增加了一個令人懷念的風景點,而且她的殘暴——隻能使九泉之下的珍妃顯得更為冰清玉潔。珍妃,19世紀末中國的戴安娜王妃,在安魂曲的旋律中若隱若現。她慘遭不測,卻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辛亥革命後,1913年,珍妃的遺骸被移置西陵崇陵的崇妃園寢,並追諡恪順。但我覺得,應該追封她為女烈士。有人曾問我:北京除了出過大刀王五之外,是否也出過類似秋瑾的女俠?我覺得珍妃正是這樣一位——隻不過她不帶刀罷了。在中國近代史上,珍妃是一位堪與秋瑾旗鼓相當的女性人物。她們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動搖腐朽的封建統治的努力,並且同樣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南有秋瑾,北有珍妃。連婦女都如此覺醒了,勇於反抗暴政,可見大清帝國的末日快到了。紫禁城的光環該被摘去了。
紫禁城的前朝後廷、三宮六院乃至亭台樓閣,據說都是嚴格遵循星相而陳列的,每一幢建築物皆吻合了其所代表的星座在天空中所處的位置,因而能彼此呼應。這說法真夠玄妙的。照此一說,紫禁城裏的9999間房,不就象征著9999顆星辰嗎?星羅棋布,能數得清嗎?能數的過來嗎?
幹嘛不湊個整數呢?或許,在群星之上,就是黃袍加身的萬歲爺了。他是惟一的太陽。
看來古代的皇帝除了擅長管理百姓之外,還是天文愛好者:按照燦爛的星空的圖案構築起大地上的城池。紫禁城堪稱是對天堂的模仿,或者說,是一座平麵設計的通天塔(巴比塔)。
巴比塔最終還是倒了(比西湖的雷峰塔的倒掉要早得多)。紫禁城沒有倒,卻失去了它的主人——皇帝的權威業已倒台了。
紫禁城的建築風格,依然保留著君主製的痕跡。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的禦道,是皇帝專用的,官員和奴仆隻能在兩側通行。正如天安門、午門等中央大門一般隻會為皇帝開啟,其他人等由側翼(如西華門、東華門)進出宮廷。遇到殿堂的台基,禦道常常由精雕細刻的石板構成坡度,方便給皇帝抬轎子;而兩旁的漢白玉台階,是提供給步行者的。保和殿後麵禦道上鑲嵌的那塊巨大石雕,原重239噸,相當於壓在紫禁城心頭上的一方鎮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將明朝的舊紋飾(九條青龍出沒於雲海間)磨去,改刻雲龍紋圖案——這塊巨石經重新鏤刻後仍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此乃我國現存的最大一塊石雕,卻一度被皇帝們踩在腳下——換在別處早就被樹立為豐碑了。皇帝就是這麼牛氣:能使曠古的碑材像受馴後的貓狗般蜷縮於足下。那麼他同樣也能以鱗次櫛比的建築來影射繁星。紫禁城,一幅平鋪的星相圖:北鬥、獵戶、獅子、大熊、天蠍呀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