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杯美酒最芬芳 後記煙台山下(2 / 3)

豈止是“80後”、“90後”要麵對苦難,其實人人都會麵對苦難。

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跟苦難打交道,就開始了應對生活的挑戰。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勞苦愁煩,日子如飛而去”。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落伍了,也有的人在迷茫中,也有的人走上了絕路。那麼,能不能在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感到無助和無路可走的時候,伸出溫暖的手來,拉他們一把,讓他們跟我們一起堅強地走在人生光輝的道路上呢?

我想這是應該做的事,而且也是一定要做好的事:用溫暖鼓勵的話語跟他們相伴,用愛的活水滋潤那些枯幹的心靈。我想讓他們知道,在茫茫人海中,還有從沒謀麵的人在關心著他們,還有並不認識的人在為他們呐喊鼓勁,使他們的人生有幫助,有指望,有美好的前程。

魯祥雲因此而成為我跟朋友們交流的人生象征。

為什麼不用偉人、名人的事跡作為路標?不少的勵誌書不是這樣嚐試過了嗎?不。我是這樣想的,偉人、名人對平凡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平凡的人們會覺得他們像星星一樣太遙遠了,他們戰勝困難的故事,對普通人來說隻是故事而已。而魯祥雲的人生苦難不一樣,因為他太普通了,他跟您沒有什麼兩樣。他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能做到的,很多人都能做到,而且在一些事上,興許會做得比他好。我拿他來說事,普通人覺得可信。他就像鄰居家的大哥,又像同學中的二胖子,他跌倒了,您會說:“不要緊吧,趕快爬起來走走!”

同樣,他也會對我們說:“不要緊吧,趕快爬起來走走。”

這樣起來一走,就好了,前頭就柳暗花明了。

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人生的命運,就是這樣走過啊。

喜樂的心

有人對我說:“魯祥雲有什麼好寫的?他又不是全國第一。”也有人對我說:“他有什麼資格做書?你該不是圖個仨大倆小吧。”我默然地對著他們,心裏為他們難過。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把魯祥雲的“苦”寫出來,讓更多人從他吃的苦中得到甜。

我想,如果用純文學的手法,把魯祥雲寫成一個苦難的化身,讓人感動得稀裏嘩啦,好是好,但光感動,有什麼用?且不說我不能超越事實去虛構,就是虛構了,又有什麼意義?還不如叫讀者去看看小說呢,那多暢快。如果僅僅用理論來闡述魯祥雲所受磨難的意義,還不如讓人們去讀一本理論書呢。後來,我把這兩樣結合在一起,用理論來給讀者理性的思考,同時用形象來印證這種思考。當讀者看到理論的智慧之光時,再看看魯祥雲走過的堅實道路,便會在精神上找到支柱,那樣,人生路上便會少點軟弱多份堅強。

比如,您正在迷茫中,畏懼前路時,您看看魯祥雲,會說:“大哥是憑著信心向前走的,我也行!”如果您失敗了,又回到了原地的時候,或者是失戀了,想不開的時候,您看看魯祥雲無路可走的時候,他怎麼著。“咳,咱班二胖子折騰了三四次,還不是重新起飛了?他行我也行。”……

“不管碰到什麼難事,魯祥雲天天都笑嗬嗬的,我怎麼就不能天天笑嗬嗬的?”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幹。”

我最願意看到的,就是人們天天都是笑嗬嗬的,什麼事都難不倒。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

書留文化之我見

由此而想起書留文化的管見。市場的喧囂,人們的浮躁,逼仄了思想的價值,整天為衣食奔波的人們無心無力做書自不待言,即使成功的人士如果沒有書留的遠見,也決不會去想做書留之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隻有誌存高遠、懂思想留存大意義的智者,才懂得書留的價值是彌足的珍貴。因此,書留人生很可能永遠隻是少數人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