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東北風味(1 / 1)

正文 20.東北風味

端木蕻

良醬肘子

兒時滋味,至今猶存。這種醬肘子,做法別致。也許是由於成本高,費時費工,還得時節相當,所以並不普遍。隻是在年幼時看母親做過,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清末民初時代,還沒有今天所謂的醬油,隻有一種清醬。這就是從釀造豆醬的醬缸裏,用勺子舀出來的醬汁兒。後來的醬油可能是日本首先製造出來的,我小時看到家中自大連運來的醬油就是日本造的,原裝是一個一尺多高的小木桶。裝潢很好看。那時,清醬和醬油這兩個詞兒還在混用呢。

我的家鄉東北,出產大豆是有名的,做醬自然也就有名,幾乎和紹興人做酒一樣。一到春夏之交,家家都要做醬,家家都有個大醬缸。做醬的過程就不說了。單說味道鮮美的醬肘子:先把豬肘子選好,洗刷幹淨,煮熟,然後用幹淨白布緊緊包裹,塞進醬缸內,醃製一個時期,隨吃隨取。取出將布撕去,蒸一蒸,切片擺盤,香味四溢,不由你不愛。

玻璃葉餅

家鄉有一種樹,葉子很大,葉麵光滑,反光性很好,鄉親們都叫這樹的葉子為玻璃葉。用這種葉子包製的餅,叫玻璃葉餅。

其實,叫它作餅,是並不合適的,它應該叫做糕。它的做法是:將精細的江米麵,用水調成較稠的糊狀,加進鬆子仁、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杏仁等。揉勻,上屜,攤平,蒸熟;然後切成長方形塊狀,用洗淨、浸泡得柔軟的玻璃葉包在外麵,接著再放屜上蒸透。每當母親做玻璃葉餅的時候,鍋還沒揭開,清香就撲鼻了。我這“老”兒子,優先得到一塊母親怕燙著我而放在小碟子裏的玻璃葉餅時,別提有多高興了。而這餅的清香,至今沒有超過它的。

榆莢羹

家鄉到處有榆樹,暮春時節,柳絮敲簾,榆錢灑地,便見彎腰在地上揀榆錢兒的。胸前掛著布袋,上樹捋榆錢兒的、用長杆子敲打榆樹錢等等,想獲得榆錢兒的行為都出現了;用麵粉或棒子麵,考究一點的放進雞蛋,攙和進去製成的各種榆錢兒食品,也上桌了。這在北方農村的人,大都嚐過。惟獨榆莢羹少見。

記得小時,母親把成熟的榆錢兒集攏來曬幹,放在簸箕裏搓去幹瓣,僅留榆錢心兒,放在鍋裏炒黃後碎,放水調勻,煮成羹,加鹽或加糖。味道比桂林的芝麻糊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曹雪芹的好友敦誠,為榆莢羹曾作詩一首,收入他的《日鬆堂集》卷二第十六頁,頗有風趣。現抄錄於後,作為本文的結束:

自下鹽梅入碧鮮,榆風吹散晚廚煙。

持杯戲向山妻說,一箸真成食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