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我主沉浮 第十二章經典投資案例(3 / 3)

巴菲特曾經說:“當一家有實力的大公司遇到一次巨大但可以化解的危機時,一個絕好的投資機會就悄然來臨。”

4.巴菲特價值投資的核心

事實上,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他收購更多的是企業而不是股票。他的價值投資風格顯然包含了傳授他衣缽的導師格雷厄姆的許多投資理念。在巴菲特簡單卻極其有效的策略核心中有這樣的原則:在市場沒有正確反映某個特定公司的真正長期價值時識別這種時機,這可以通過一個恰當的折扣率折算出其可能的未來現金流量。對於巴菲特來說,他也早就深刻理解和掌握了這樣的原則。在他決定投資美國運通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美國運通的旅行支票能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概括來講,巴菲特投資的目標鎖定在那些擁有強大品牌的公司(大品牌能提升溢價),這些公司要有容易理解的經營業務、良好的資本回報率並且無巨額債務。其現金流能夠體現贏利,盈餘能夠預測並且公司所有者能夠駕馭公司的管理。《巴菲特精華:新經濟永恒法則》的作者總結了巴菲特的辦法——要像分析業務一樣分析股票,需要一個安全邊際,管理一個有重點的投資組合,防範投機和感性。

《貨幣戰爭》的作者在他1980年出版的書中總結巴菲特觀念時也曾經這樣寫道:“大多數情況下,多數企業的售價高於自身價值,但在極少情況下,出色的企業卻幾乎拱手相贈。在這種情況下,大膽購買,不要注意眼下黯淡的經濟和股市預期。”對此,巴菲特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那就是“在別人恐懼時買入,在別人貪婪時賣出”。

投資者需要明白,成功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巴菲特的成功也正是由於他本人具備市場調研的務實精神、足夠的耐心和控製情緒的能力。除此之外,投資者也許可以從巴菲特投資準則中得到一些幫助——市值大於或等於10億美元;連續12個月和過去七年中每一年的經營利潤保持正值;當前和過去三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15%;資產負債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經營利潤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淨利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過去五年的股價波動大於賬麵價值變動;較低的股價與自由現金流比率。

總而言之,價值投資並沒有大多數投資者想象的那麼複雜。巴菲特曾把自己的投資理念歸結為:把股票看成許多微型的商業單元;把市場波動看做你的朋友而非敵人(利潤有時候來自對朋友的愚忠);購買股票的價格應低於你所能承受的價位。股票市場在短時間裏也許是一台投票計算器,但是長時間來說,股市就是一架稱重器。在價值投資理論看來,一旦看到市場波動就認為有利可圖或者是急於拋售,那麼投資就變成了投機,沒有什麼比賭博心態更影響投資。

巴菲特與富國銀行

習慣的鏈條在重到斷裂之前,總是輕到難以察覺!

——沃倫·巴菲特

1.令人矚目的富國銀行

富國銀行是美國唯一一家獲得AAA評級的銀行。2005年,富國銀行在全美共發放54萬餘筆貸款,總額高達136億美元,占行業總額的15%,並連續第三年列居全美首位。

1852年,富國銀行由亨利·威爾斯和威廉姆·法高兩人創立,所以富國銀行又稱威爾斯·法高銀行。富國銀行原來主要從事速遞服務和銀行業務。1905年,公司將速遞業務與銀行業務分離,富國銀行就專門從事銀行業務。

在一百多年前,運輸郵件和現金遠遠沒有現在便捷,需要走過沙漠、草原和山嶺這些難走的道路。在美國黃金潮時期,富國銀行為顧客提供了有規律聯絡(包括1864年第一次通過電報進行的電子交易)、重要商品運輸、未加工黃金運送到加工地點製成金幣等服務。今天,富國銀行仍然堅持每時每刻都為顧客提供重要的經濟服務——通過自動取款機、電話、個人電腦和不斷發展的銀行網點。富國銀行高度的辦公效率非常著名,並使顧客能從先進的產品和服務中獲得利益。

如今,富國銀行是一家提供全能服務的銀行,業務範圍包括社區銀行、投資和保險、抵押貸款、專門借款、公司貸款、個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等。富國銀行存款的市場份額在美國的17個州都名列前茅,是美國第一的抵押貸款發放者,第一的小企業貸款發放者,擁有全美第一的網上銀行服務體係。也可以這麼說,富國銀行是美國最好的銀行,從1852年起,富國銀行已經成為美國西部信貸服務的標誌性企業之一。

富國銀行一直是遵循“先人後事”這一原則來開展其業務的。他們在開展業務時,總是先找到優秀的人,然後會針對這個優秀的人,來為其設計業務。富國銀行就有為了留住一個優秀的員工,在員工所在的城市開設辦事處的事例。給優秀的員工以個性化的舞台,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2.與眾不同的卡爾·理查德

富國銀行長久以來的良好信譽和贏利能力與其董事長卡爾·理查德的努力密不可分。

1983年,卡爾·理查德接手富國銀行時,富國銀行正處於管理混亂的時候。但是,卡爾·理查德對這個實力強大的公司充滿信心,他有決心帶領銀行走出混亂的局麵。他認為一家銀行要成為卓越的關鍵不在於什麼時髦的新戰略,而在於必須清除一百多年來管理不嚴、成本過高的舊傳統。卡爾·理查德說:“銀行業浪費過多,清除這一傳統習慣需要嚴格管理,緊抓不放,而不能靠一時的聰明。”為了規範管理,卡爾·理查德明確指出:“我們並不是整別人而自己高高在上。”他從領導人的辦公室入手,從上至下,嚴格削減並控製成本,毫不手軟,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他凍結了公司高管兩年的薪水,關閉了主管專用的餐廳,隻配備了一個類似於大學食堂的餐廳。他關閉了高管專用電梯,賣掉了公司的直升機,並且禁止主管辦公室用綠色植物做裝飾,理由是保養澆水的費用過大。他撤掉了主管辦公室供應的免費咖啡,取消了每年贈送給高管的聖誕樹,並規定工作人員自己裝訂報告。

在業務方麵,卡爾·理查德進行了大力整頓。富國銀行停止了他們並不擅長的國際業務,把精力集中於美國西部地區。由於卡爾·理查德的努力,富國銀行轉變為世界上運作最優秀的銀行之一。富國銀行的股價也一路攀升,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曾高達86美元。

3.巴菲特的機會

後來,由於經濟衰退,投資者擔憂經濟衰退會導致商用和民用房地產貸款的損失,這些損失會嚴重影響銀行股,因而紛紛拋售。而富國銀行剛好是加利福尼亞所有銀行中房地產貸款最多的銀行。而且當時因為富國銀行並非一次性提取巨額貸款損失超額準備金,而是在兩年間陸陸續續提取,這使得投資者開始懷疑富國銀行是否有能力承受巨大的房地產貸款壞賬損失,所以投資者紛紛賣出富國銀行的股票,以至於富國銀行股票賣空收益高達77%。差不多就在這時,巴菲特逆勢以2.9億美元,5倍不到的市盈率買進富國銀行10%的股份。

當時,富國銀行的賬麵資產高達560億美元,股東權益報酬率高達20%,資產報酬率則為1.25%,買下它10%的股權相當於買下一家50億美元資產100%股權。但是如果真要有這樣條件的銀行,它的報價可能會是2.9億美元的一倍以上。就算真的可以買得到,巴菲特還要麵臨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找不找得到像卡爾·理查德這樣的人才來經營。

1991年4月15日的《福布斯》為此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查爾斯·芒格對伯克希爾投資富國銀行的評論:“這完全是在管理上的賭注。我們覺得他們能比其他人更快、也更好地解決難題。”

查爾斯·芒格說得對,他們就是被卡爾·理查德的成本意識所打動。據說卡爾·理查德有一次發覺,一個主管打算買一棵聖誕樹擺在辦公室時,他告訴那位主管要用他自己的錢來買,不能花銀行的錢。對此查爾斯·芒格在1991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說:“我們聽說這件事以後,增持了更多富國銀行股票。”

巴菲特清楚地知道,擁有一家銀行的股權,絕非沒有風險。第一個風險,像加州的銀行就因為位於地震帶而必須承擔客戶受到大地震影響而還不出借款的風險;第二個風險是屬於係統性的,也就是嚴重的企業蕭條或是財務風暴威脅這些高負債經營的金融機構,不管經營得再好都有相當的危機;第三個風險是,市場當時主要考慮美國西岸的房地產因為供給過多而崩盤的風險連帶給銀行造成巨額的損失,而富國銀行就是市場上最大的不動產借款銀行,一般人都認為它最容易受到傷害。

但是,巴菲特有自己的看法,盡管以上所提到的風險都很難加以排除,但第一點與第二點的可能性相當低,而且即使是房地產大幅地下跌,對於經營績效良好的銀行也不致造成太大的問題。可以簡單地算一下,富國銀行現在一年在支付3億美元的貸款損失準備之後,稅前還可以賺10億美元以上,假如該銀行所有的480億借款中有10%在1991年發生問題,且估計其中有30%的本金將收不回來,必須全部轉為損失(包含收不回來的利息),則在這種情況下,這家銀行還是可以達到損益平衡點。巴菲特判斷,如果真有一年如此,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相當低,則他們應該還可以忍受。

在1992年以後巴菲特繼續買進富國銀行股票,使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富國銀行的股份累加到22%。結果正如巴菲特所料,市場對於房地產災難的恐慌並沒有出現,1993年末富國銀行的股價大幅反彈,飛漲到137美元,相當於巴菲特買入價格的近3倍。

4.富國銀行驕人業績的成因

到2004年底,富國銀行總資產4280億美元,擁有6046家分支機構,15萬員工,2300萬客戶,在《財富》雜誌中利潤排行第17名。

2004年富國銀行的每股贏利、貸款增長率和存款增長率都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淨資產收益率是19.6%,總資產收益率1.71%。資本充足率為12.07%,其中一級資本充足率為8.41%,不良貸款率為0.55%。

從財務指標的長期表現來看,富國銀行二十年以來取得了23%的股東複合回報率。市值從二十年前的不足10億美元增長到1050億美元,股價由1984年的1.92美元升到2004年的62.15美元,是原來的32.37倍。每股贏利由1984年的0.84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86美元。

富國銀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原因如下。

第一,全能型的以客戶為導向。銀行的目標是滿足客戶在財務上的全部需求,幫助他們在財務上取得成功。銀行的服務是以客戶為中心的,而不是以產品為中心的,這一點貫穿在產品設計、銷售和服務中,成為富國的核心理念和發展的動力。

第二,交叉銷售的模式。富國銀行有一個與其他銀行不同的地方,它的分支機構都不叫做分行,而是叫做商店。這是一種有特殊意義的叫法。富國很注重銷售,尤其是交叉銷售,平均起來,它可以向一個公司客戶推銷5.3個金融產品,向個人客戶推銷4.6個產品。這種交叉銷售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富國銀行對客戶資源的利用能力,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注意控製風險。富國擁有80個業務單元,分別為客戶一生中可能產生的各種金融需求提供合適的產品,這樣就把業務的風險分散化了,使其不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風險的分散化也是富國銀行不良貸款率低的主要原因。

第四,注重渠道建設。富國的櫃台、電話、網絡和ATM的建設都十分完備。網絡銀行是全美最好的,ATM網絡是全美第四大的。這些措施能使富國的客戶隨時隨地享受服務。

這四個方麵構成了富國銀行運作模式的主要特色,成為富國銀行能夠在二十年時間內保持兩位數的複合增長的關鍵。

到2004年底巴菲特持有富國銀行56448380股普通股,投資成本4.63億美元,當年總市值35.08億美元,巴菲特投資十五年總贏利30.45億美元,投資收益率高達6.6倍。

同樣,富國銀行也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2008年第一季度富國銀行股價累計大跌52%,2008年9月19日最高達到44.75美元,而2009年3月9日最低跌到7.80美元,不到半年最大跌幅超過82%。巴菲特卻大筆增持,2009年一季度巴菲特增持富國銀行1236萬股,持股增加了4.3%。5月2日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甚至表示:“如果我隻能將所有的資金投入一隻股票,那就是富國銀行。”

巴菲特之所以敢在股價暴跌82%時增持富國銀行,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巴菲特非常了解富國銀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1990年開始大量買入富國銀行股票,持有至今已經達二十年。所以說,巴菲特對富國銀行是非常了解的,正因為非常了解,他才非常有信心,才敢大跌之後去買。

第二,巴菲特非常看好富國銀行的業務競爭優勢。富國銀行的交叉銷售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且業績非常穩定,因此效益相當突出。

第三,巴菲特非常看好富國銀行的管理,並且覺得富國銀行股價很便宜。

巴菲特與以色列

你真能向一條魚解釋在陸地上行走的感覺嗎?對魚來說,陸上的一天勝過幾千年的空談。

——沃倫·巴菲特

1.投資以色列

股神巴菲特執掌的美國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2006年第二季度的純利潤同比增長近1倍,達到了23.5億美元。巴菲特在放棄了最近幾年的美元貶值投資項目重點後,通過收購以色列私營金屬公司,在黎以戰爭持續的背景下,開始大發戰爭財。

以色列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北靠黎巴嫩,東臨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人口僅僅700萬,但它的人均GDP超過了2.5萬美元,被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

2006年5月,巴菲特改變自己的投資戰略,將自己的投資領域拓展到外國的公司。巴菲特投資40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私營金屬切割工具商伊斯卡公司80%的股份。該公司屬於以色列最富有的維爾特哈伊梅羅夫家族。伊斯卡是以色列大企業,經營得法,其邊際利潤率高達25%。雖然其並非上市公司,但消息一出,巴菲特“無寶不落”的投資佳績,令特拉維夫股市一百種股票指數在周日(以色列的休息日在周四至周六之間任何一天)上漲1.78%,首度衝上900點大關。伊斯卡公司主要經營各種刀具和器械,在國內外都擁有自己的加工廠。據稱,以色列伊斯卡公司在為以軍生產坦克,同時還在生產高科技設備,可能包括航天飛機所需的某些部件。

對於巴菲特的這次投資來說,他看上的除了伊斯卡是一家管理良好的家族公司之外,以色列給外資十年“稅務假期”(十年免稅)亦是吸引力之一。對於以色列來說,巴菲特的投資顯示了外資對以色列可能和伊朗開戰或美國襲擊伊朗核設施把以色列卷入戰爭旋渦一事不放在心上。非常明顯,巴菲特收購伊斯卡,被以色列政府視為頭等大事,當選後第一天上班的總理奧爾莫特不僅致電祝賀伊斯卡的老板,更公開指出巴菲特的投資單純從經濟效益著眼,因此顯示出以色列經濟已有長足發展。以色列財長亦是第一天上班便為此事召開記者招待會,指出巴菲特此舉大大提升了以色列在國際間的經濟地位,相信“外資陸續有來”。

2.有“危”肯定有“機”

事實上,大家都清楚現在的戰爭一旦爆發,一定免不了使用核彈等殺傷力較大的武器。在這種情形下,投資與不投資已不是問題,因為核武會摧毀一切。因此,投資者不應把戰爭當做是否投資的考慮因素。巴菲特在中東局勢劍拔弩張之下投資以色列,足以說明政治形勢緊張但“有危無險”,而有“危”肯定有“機”。

國外投資者選擇以色列公司作為自己的投資對象,其實是看中以色列的高端科技。眾所周知,在不足五十年的時間裏,以色列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信息通信領域,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這座古老的“宗教聖殿”之外,締造了一座嶄新的“科技聖殿”。以色列人發明了諸多顛覆性的技術,諸如給電信運營商帶來巨大挑戰的網絡電話VoIP技術、改變人們溝通方式的ICQ、提升無線計算能力的奔騰和迅馳芯片、豐富網絡運用的匡威的語音郵件等。

巴菲特在決定收購伊斯卡公司的時候曾經對身邊的人說過,伊斯卡是頭腦、才幹和想象力的獨特組合,對伊斯卡的收購,究其根源來說就是一場和伊斯卡領導層頭腦的較量。伯克希爾目前的投資組合有40多家企業,雇用員工20餘萬,但伯克希爾總部隻有16人,是精兵簡政的典型。這說明巴菲特完全信任被收購公司的管理層,從不幹預這些公司的“內政”。對於這次海外的投資,巴菲特同樣采取了這樣的方法。對此,巴菲特這樣說:“因為公司管理層非常稱職,我們才收購,沒理由成交後便要進行改組。”收購消息公開後,巴菲特接受以色列《國土報》訪問時,傳遞了“如果貴報讀者知道貴國還有一些類似伊斯卡的公司,請打電話給我,我會考慮收購”的信息。

2006年6月13日,收購交易完成兩個月後,以軍坦克進入黎巴嫩南部,攻打真主黨武裝,黎以戰爭爆發。

這起衝突事件的發生卻給巴菲特帶來了一筆巨大的財富。真主黨武裝發射的火箭彈在伊斯卡公司位於傑夫納的工廠附近爆炸,因此公司承受著較大的軍事風險,但是這也成就了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軍火交易,成就了巴菲特最大的一筆海外投資項目。

對海外的公司進行投資,是巴菲特的一個投資新戰略。有專業人士指出巴菲特這樣做的原因是他不願持有太多美元資產及現金。因為美國財政赤字驚人,巴菲特看淡美元已久。正是基於這樣的初衷,巴菲特才下定決心在非美元地區進行大規模投資,這樣做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美元持續貶值帶來的損失。巴菲特也說明伯克希爾的主要投資仍然選定在美國,收購海外的優秀高科技企業是應對美元彙率下降的一個新策略,這樣做會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