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有可能辦到的事情,他總是盡力而為,對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會很明智地避開。他所信守的人生信條之一,就是避開麻煩。我們要知道,這不僅僅在人生中是一個好的信條,在股票市場上,這就意味著避免資本損失。
2.心愛的郵票
巴菲特和他的許多家族成員都有著區別,我們也知道這種區別早在他小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巴菲特對任何事從來不像雜貨店的那幾位店主一樣,頤指氣使。他對任何人的任何事都非常有耐心。並且,倘若一件事值得他深入,他就會一門心思地鑽進去。我們接下來看的就是一個關於巴菲特曾試圖壟斷郵票市場的故事。
從師於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投資者、曾在韋迪布朗柯南伯經紀商行任職的湯姆·柯南親身經曆了這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20世紀50年代後期,本傑明·格雷厄姆將要在威斯康星州伯洛伊特大學舉行的證券分析師會議上發表講話。巴菲特就給湯姆·柯南打電話:“咱們去參加證券分析師會議吧!”湯姆·柯南不知道如何去伯洛伊特市。巴菲特很熱情地說:“很容易呀,你來奧馬哈,咱們一起開車去。沿途我們會欣賞到大片大片的棉田。”
湯姆·柯南回憶道:“我們乘坐他的車來伯洛伊特。我們開了整整一天的車。一路上,我們談論著郵票生意。我說我一直閱讀麗恩郵票新聞報上有關4美分的藍鷹郵票的報道,據報道這種郵票正被5美分的紅鷹郵票所取代。”
兩人在聽完格雷厄姆的演講駕車回奧馬哈的路上,分別在不同的郵局購買郵票。湯姆·柯南談道:“我們在一家郵局停下來,發現有23種郵票。沃倫說,‘咱們去買些郵票吧。’”
兩人的最大一筆買賣是在丹佛做的,他們通過郵購在那裏購買了20萬張郵票。巴菲特和柯南寫信給一些大的郵局,詢問是否還有沒有售出的任何一種郵票。經過努力,他們一共找到了40萬張郵票。“我們把郵票一張一張的分開,然後收藏了很多年。但是,由於使用了廉價的膠水,我在長島的幾張郵票都粘在了一起。而在奧馬哈的那些郵票就沒有發生粘連這種情況。”
雖然巴菲特對郵票注入了所有的熱情,可許多年後,柯南和巴菲特沒有為他們的郵票找到更大的需求市場。湯姆·柯南說:“沃倫關注金錢的時間價值,盡量做到不盈不虧,得失相等。他終於找到了一個買主,那個人以90%的票麵價值買走了很多郵票。我留了幾張僅僅作為紀念。”
這次的投資盡管是一次失敗的運作,但我們足以看出巴菲特在此次操作中的專注程度。
一位郵票界的權威人士曾跟巴菲特一起吃過飯,他對巴菲特的評價是這樣的:“他就像一個專門從事郵票生意的人一樣,在郵票方麵的知識非常淵博。他了解有關發行、經銷商及郵票等各方麵的事情。對每一條信息他都記得非常清楚,從未出現過張冠李戴的現象。……他留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午餐時他告訴我,他每天工作隻占用他的兩個小時的時間,其餘時間他可以自由安排。我的工作,從另一方麵來講,好像是一個小時的工作要用兩個小時來做似的!”
這位權威人士後來就古幣收集信息寫信給巴菲特,巴菲特給予了回信。
“我在加利福尼亞待了幾個星期,否則會早一點趕回去和你會麵。為了能完成世界上最大的舊48美分的整版股票的收集,我一定會要你不斷寫信告訴我。盡管我不能在四十多年後壟斷郵票市場,可能我會盡力做到一鳴驚人,取得極大的成功。
從你的來信中我可以看出,你具有非同尋常的感覺和敏銳的洞察力,這使我受益匪淺。在我小時候,我認為已經賺到了很多錢,我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郵票收藏家,並為此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但是,像其他一些比如說買進一個專業體育隊,建立我自己的高爾夫球場等雄心壯誌,我的興趣越來越濃,熱情也越來越高。我可能還沒有準備好幹任何一項新的活動,但是,如果我認為自己拿定了主意,我認為我可能會更喜歡古幣收集。無論如何,你在這方麵的知識遠遠超過我,對此我深表感激……”
這個故事並不能說明巴菲特在任何方麵都能成為專家,但在尋找家族線索的姐姐多麗絲看來,巴菲特的聰明加上對一件事情的執著才成就了他的今天,這兩種品質的結合不但在巴菲特家族成員身上見不到,即使在世界上許多人那裏都隻能看到一種,甚至是一種都看不到。
倘若想從沃倫·巴菲特身上看到巴菲特家族的財富觀,那似乎有些難度。因為整個巴菲特家族如巴菲特所言,就沒有出過富翁,除了他。
但至少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對財富的看法往往是他基因裏或者是兒童時代耳濡目染的結果。巴菲特家族成員沒有給我們留下他們自己的財富觀,但從巴菲特身上,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些蛛絲馬跡。巴菲特財富觀有幾個重要特點:第一,對錢要有野心,特別是當你沒有錢的時候;第二,不要把金錢當成財富的全部,金錢隻是財富的一部分;第三,能花錢並不能證明你多有錢,能掙錢才能證明你的富有;第四,不要做無準備之富翁,必要的時候需要“杞人憂天”,不要打無準備之仗;第五,倘若你隻是把錢放在那裏不用,那錢就等於廢紙。
3.不要為錢工作
美國富翁階層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有一個口號:不要為錢工作。
這個口號是否真的是那些富翁發自內心喊出來的,我們不得而知。我們隻是知道,當布隆伯格公司2002年公布的“當年個人資產已經達到305億美元的巴菲特仍在拿著低廉的工資——33萬美元/年,相當於一名矽穀的軟件工程師”的報告顯示時,巴菲特隻說了一句話:不要為錢工作!
事實上,巴菲特從小就有致富的夢想。但當有人問他為什麼想要那麼多錢時,他卻回答說:“我並不是想要很多錢,我隻是覺得讓錢慢慢增多會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就如同一個人喜歡玩遊戲機,他真正的目的並非是想成為玩遊戲的高手,隻是覺得遊戲機有趣而已。
那年,他剛從哥倫比亞商學院畢業,他就要求過無薪到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任職。老師最後給他提供了工作機會時,巴菲特連工資都沒有問就跑到那裏。我們說,這是一種年輕人聰明的“積累經驗”的表現。但上升一個高度來看,這種“不問薪酬”的工作態度體現了一種經營的理念。
在許多人眼中,我為老板打工,老板給我工資是天經地義的。可巴菲特絕對不這樣認為,他把工作看成是一份事業,是應該用來經營的。這種理念一方麵可以讓其工作時更為用心,也更開心。巴菲特自己就經常在家裏熬夜分析財務報表,但他並不覺得辛苦。另一方麵,他也不會為工作所累,在他覺得事業不如意的時候,他可以輕易退出或者轉行。1969年,當華爾街和美國股民陷入對股票狂熱的渴求,爭搶得不可開交時,巴菲特並沒參加搶購,他賣出股票、解散公司,置身於股票市場之外。這讓他避免了接下來的市場崩潰。
在財富觀上,巴菲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也可以看做是巴菲特家族的財富觀,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巴菲特家族的任何一個成員說過這樣的話:“賺錢不是明天或者下個星期的問題,你是買一種五年或十年能夠升值的東西。很多人希望很快發財致富,我不懂怎樣才能盡快賺錢,我隻知道隨著時日增長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