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厄運似乎並沒有結束,2006年末,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對通用再保險英國分公司進行了罰款處理。理由是這家公司因管理失職問題使得其一名客戶成功操縱稅務。
在這之前,就已經在2005年發生過兩位通用再保險公司的高管被指控犯有欺詐罪。
通用再保險公司的聲譽一落千丈,巴菲特似乎也從來沒有後悔過。
在2006年,他的這種堅持終於得到了最大的回報。這一年,傳說中的颶風並沒有登陸,而許多人在通用再保險公司買了一大筆保險,這讓通用公司大賺了一筆。
可是,巴菲特仍舊是失誤的。他真正的失誤在於這家公司當初的治理狀況差得出乎預料,以至於後來的調理占用了他太多的時間,而對於70多歲的巴菲特來講,什麼都可以不是寶貴的,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巴菲特一定沒有想過撤退,因為他說過,臨陣脫逃肯定是不體麵的。如同西德尼·霍曼·巴菲特運貨的那匹騾子,在臨死之前,它始終不會罷工。
雜貨店的失誤
如果發生了壞事情,請忽略這件事。
——沃倫·巴菲特
1.失敗的雜貨鋪子
我們有幸得到一份奧馬哈市曆史文件材料,這份材料是關於要求莊園主賠償7.5美元的起訴書,起訴人就是巴菲特的曾祖父的爺爺澤布倫·巴菲特。
但是,澤布倫·巴菲特後來並沒有勝訴,原因不得而知。從起訴書的內容來看,澤布倫·巴菲特有80%的把握贏得這場官司。7.5美元對於這個雜貨鋪可是一筆不小的錢,要知道,在50年後,雜貨店每個工人一天的工資才隻有2美元。
也許,這是法院的失誤,但巴菲特家族肯為了7.5美元而打一場官司,這對於後來金錢堆積如山的巴菲特而言是最尷尬的失誤了。
巴菲特在後來的回憶裏,對這個家族雜貨鋪很不看好,他對這個雜貨鋪的評價是“100年來勉強養活著一個家庭”。
他用了“勉強”這個詞,就足以說明,雜貨鋪在他眼中是失敗的。那麼,巴菲特有沒有失敗的經曆呢?他雖然被譽為“先知”“股神”,但他隻是個人,一個小時候還曾在雜貨鋪勞作過的人。所以,他也曾有過失誤,但幸運的是,他從中吸取了教訓,並學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最終引導他取得了成功。
2.坎坷的投資生涯
由於股市無常,即使是這位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投資者的巴菲特,在其積聚財富的征程中也會犯錯誤。
巴菲特最早的投資失誤始於兒時。那時年僅11歲的他為姐姐買進3股“城市服務公司”股票,買進價38.5美元一股。不久該股下跌到27美元,姐姐很擔心,天天責怪他,使他感到極大的心理壓力,後來該股漲到40美元,巴菲特如釋重負般匆忙拋出,免得姐姐再擔心而斥責自己。但賣出之後,這隻股票卻一路飆到每股202美元,令巴菲特目瞪口呆,懊悔不已。這件事使巴菲特得到一個有益的教訓:成功的投資本質上是內在獨立自主的結果。換言之,自己看準的事,不應受他人影響、幹擾,應當堅持。
童年的炒股經曆讓巴菲特愛上了股市漲漲跌跌的律動節奏。俗話說:常在河邊站,哪能不濕鞋。巴菲特愛說他最大的失誤就是收購位於馬薩諸塞州新貝德福德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1965年,他取得該公司的控股權,約二十年後將之關閉,因為麵對國外低價競爭,它的紡織業務無法再支撐下去了。原來那個公司已經名存實亡了,隻是其名稱依然保留,還在提醒巴菲特投資沒有持久競爭優勢的行業會有什麼後果。巴菲特認為被迫關閉這家紡織廠意味著一種失敗,他個人感覺應對雇員們及其家屬負責。然而,他最終是要對股東負責。於是他將母公司未充分利用的資產重新配置給了幾家子公司(大多數都是有名的保險公司或銀行)。這一盛舉曾作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商業故事之一而永載史冊。
巴菲特投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不到2000萬美元,經營四十年後使其市值逾1000億美元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所有這些都說明了為什麼沃倫·巴菲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
其實,投資於一家二十年後不得不關門歇業的紡織廠,這並非一個大的投資失誤。這是一家舊經濟模式公司(查爾斯·芒格後來稱這是一次“雪茄煙蒂式”的投資,意思是買得很便宜,但是其本身沒剩下幾口煙了)。巴菲特很清楚自己擁有什麼,他是按折扣價收購的。他收購了該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所以他的錯誤並非收購量不足,而是在於選錯了行業。所以如果說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巴菲特最大的投資失誤的話,那麼所有的投資者在犯了最大的錯誤後都拿他的錯誤來命名其投資組合計劃或個人控股公司,不是也很有趣嗎?
“收購伯克希爾·哈撒韋紡織廠是個錯誤”之說,如果說是巴菲特自謙的話,那麼,真正讓巴菲特銘心刻骨的失誤當屬投資全美航空公司的操作。關於這次投資,他說:“沒有人強迫我投資,同時也沒有人誤導我,完全要歸咎於我個人草率的分析,這項挫敗因於我們過於自大的心態,不論如何,這是一項重大的錯誤。”
1989年,巴菲特花費了3.58億美元買入了這家公司的股票,因為這家公司長久以來的贏利狀況很吸引人。可是,讓他失望的是,航空業很沒譜。這家公司自從巴菲特進入後的五年內虧損達24億美元,而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航空業複蘇,巴菲特也未能及時將股票脫手。也就是說從1989年到1994年,巴菲特投資的3.58億美元幾乎全軍覆沒。即使到了1997年,巴菲特對這次失誤還耿耿於懷,他說:“我對美國航空公司的分析既是膚淺的也是錯誤的。”
他始終如同他的祖先一樣,對那場敗訴案銘記在心。
3.成功源自不斷地反思
巴菲特性格裏有一種表現為非常固執的執著和堅定。他對自己犯過的錯誤銘心刻骨。似乎他的潛意識裏有一種聲音時常提醒他:沃倫,記住,不要重蹈覆轍!承認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巴菲特在記住錯誤並且堅決不犯第二次相同錯誤方麵確實表現非凡。
在每一次投資失誤後,巴菲特都會做出深刻的檢討,不隻是為了向股東有所交代,更是為了下一次的成功。投資全美航空公司股票失敗後,他在1995年給股東的信中這樣反思自己:
“在做這項投資之前,我竟然沒有把注意力擺在一直為航空深深所苦、居高不下的成本問題之上,在早年,高成本還不致構成重大的威脅,因為當時航空業受到法令的管製,航空業者可以將成本反映在票價之上轉嫁給消費者。
在法令鬆綁的初期,產業界並未立即反應此狀況,主要是由於低成本的業者規模尚小,所以大部分高成本的主要業者仍然勉力維持現行的票價結構,不過隨著時間慢慢地發酵,在長久以來隱而未見的問題逐漸浮現的同時,舊有業者完全無競爭力的高成本結構卻早已積重難返。
隨著低成本營運業者座位容量的大幅擴增,超低的票價迫使那些高成本的老牌航空公司不得不跟進,然而額外資金的注入(也包含我們在全美航空的那筆投資),延遲這些老牌航空公司發現這項問題的時機,然而終究到最後,基本的經濟法則還是戰勝一切,在一個沒有管製的商品製式化產業,一家公司不是降低成本增加競爭力,就是被迫倒閉關門,這道理對於身為公司負責人的我,可說是再清楚也不過了,但是我竟然疏忽了。”
投資全美航空公司的失誤,讓巴菲特開始專注於自己熟悉的行業。曆數他的投資史我們可以發現,他從不買各種高科技股。一是因為可能他不了解這個新興的行業,二是因為他認為太熱門因而股價高,不符合他的價值投資標準。無論是哪一種可能,他都錯失了投資微軟的機會。
在1997年,他又對自己的投資策略進行懺悔:
“關於失誤的有趣的一點是,在投資上,至少對我和我的合夥人而言,最大的失誤不是做了什麼,而是沒有做什麼。對於我們所知甚多的生意,當機會來到時,我們卻猶豫了,而不是去做些什麼。我們錯過了賺取數以十億元計的大錢的好機會。不談那些我們不懂的生意,隻專注於那些我們懂的。我們確實錯過了從微軟身上賺大錢的機會,但那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懂微軟的生意。
但是對於在醫療保健股票上理應賺得的幾十億,我們卻錯過了。當克林頓政府推出醫療保健計劃時,醫療保健公司獲益匪淺。我們應當在那上麵賺得盤滿缽滿的,因為我懂那裏麵的因果。80年代中期,我們應當在房利美公司(Fannie
Mae)上獲利頗豐,因為我們也算得清個中的究竟。這些都是數以十億計的超級錯誤,卻不會被GAAP(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抓個現形。
你們所看到的錯誤,比如我買下了幾年前我買的全美航空公司(USAir)。當我手裏有很多現金的時候,我就很容易犯錯誤。查爾斯讓我去酒吧轉轉,不要總滯留在辦公室裏。但是我一有閑錢,又總在辦公室裏,我想我是夠愚昧的,這種事時有發生。
總之,我買了全美航空公司的股票,雖然沒人逼著我買。現在我有一個800的電話號碼,每次我打算買航空公司的股票後,我就打這個電話。我跟他們講我很蠢,老犯錯,他們總是勸我別買,不斷地和我聊,讓我別掛電話,不要倉促地做任何決定。最後,我就會放棄要購買的衝動。
於是我買了全美航空公司的股票。看上去我們的投資要打水漂了,而且我們的投資也確實幾乎全打了水漂,(那筆糟糕的投資)理應全軍覆沒的。我因為價錢非常誘人而買了那些股票,但是那絕不是個誘人的行業。我對所羅門的股票犯了同樣的錯誤,股票本身價廉誘人沒錯,但那應該是杜絕涉足的行業。
你可以說那是一種犯錯的模式。你中意具體交易的條件,但不感冒交易公司所處的行業。我以前犯過這樣的錯誤,很可能將來我還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更大的錯誤還是我一開始所講的因猶豫和遲疑所致。當我隻有1萬塊錢的時候,我投資了2000在汽修廠,而且肉包子打狗,那筆機會成本高達60個億,是個大錯。
我和我的合夥人是四十年的哥們了,從沒有任何的爭吵。我們有很多事情上會有不同的見解,但從沒有過爭吵,我們也從不回顧過去。我們總是對未來充滿希冀,都認為牽絆於‘如果我們那樣做了……’的假設是不可理喻的,那樣做不可能改變既成的事實。
你隻能活在現在時。你也許可以從你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但最關鍵的還是堅持做你懂的生意。如果是一個本質上的錯誤,比如涉足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因為其他人建議的影響等等,所以在一無所知的領域做了一些交易,那倒是你應該好好學習的。你應該堅守在憑自身能力看得透的領域。
當你做出決策時,你應該看著鏡子裏的自己,捫心自問:‘我以一股55元的價格買入100股通用汽車的股票是因為……’你對自己所有的購買行為負責,必須時刻充滿理性。如果理由不充分,你的決定隻能是不買。如果僅僅是有人在雞尾酒會上提起過,那麼這個理由遠未充分。也不可能是因為一些成交量或技術指標看上去不錯,或贏利等等。必須確實是你想擁有那一部分生意的原因,這一直是我們盡量堅持做到的……”
失敗是成功之母,巴菲特性格中體現出的堅韌不拔,引導他從錯誤中學習,體會到錯誤的出現即是指示反向正確的鏡子,改錯誤即走向成功。他做到了。
4.不可避免的錯誤
讓我們來看巴菲特在投資美國鞋業公司的慘痛失敗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吧!
事實上,巴菲特可能已經知道了自己錯在哪裏,他在給股東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技巧、能力與投資等方麵,德克斯特鞋業公司管理層與其他公司相比毫不遜色。但是,德克斯特鞋業公司大部分鞋子是美國本土進行生產,美國本土廠商與境外廠商的競爭變得非常困難。1999年,在美國13億雙的鞋子消費量中,其中約93%是進口產品,國外非常廉價的勞動力是決定性的因素。1993年買入德克斯特時我認為其完全有能力繼續應付這一問題,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我的判斷是錯誤的。很明顯我在1993年買入‘德克斯特’時犯了錯誤。”
的確!這種事後諸葛似的剖析讓人恍然大悟,它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經驗:環境變化是一切公司興衰的根本原因,世界上沒有任何公司,即使他的公司領導人是神也不能違背環境的意誌和對抗環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