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尋根問祖 第一章祖先的子孫夢(2 / 3)

巴菲特對這個錢包的解釋是:“這個錢包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的西服是舊的,我的錢包是舊的,我的汽車也是舊的。1958年以來,我就一直住在這棟舊房子裏,因此,我保有這些東西。”

在這個錢包裏,並沒有多少錢。“我一般在錢包裏放1000美元左右。”巴菲特這樣說道。

見大家對自己的這個多年的“夥伴”沒有太大興趣,他看著在場的人又說道:“不管是誰買下錢包,我都打算在裏麵留一條股票信息。”

後來,這個錢包賣到了21萬美元。不知道巴菲特給那位錢包的新主人留了什麼股票信息,我們隻是想讓人從巴菲特的錢包上看巴菲特這樣一位幾乎節儉成癖的人。

雖然有報道說,巴菲特穿過一套價值1500美元的意大利西裝,但事實上這套衣服隻有在極少的場合下他才會穿。平時在周末,他經常穿著一件鬆鬆垮垮的海軍藍T恤衫,上麵還寫有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標誌語。就像他的女兒蘇珊·巴菲特說的那樣:“有一天,媽媽去商場,說‘咱們給他買一套新衣服吧,他穿了三十年的那套衣服我們都看煩了’。所以,我們就給他買了一件駝絨的運動夾克,一件藍色的運動夾克。但是,他卻讓我把衣服退掉。”蘇珊補充說:“他不把衣服穿到非常破舊是不肯換的。”

和他的祖先不同的是,巴菲特持有諸多企業、股票、債券以及現金,這些價值,他的祖先沒有,而和他的祖先相同的是,巴菲特還有一些價值更大的東西——崇尚節儉的消費觀念。

巴菲特的節儉表現在公司管理上就是盡可能地低成本運作。有人說,即使巴菲特每年給自己發1000萬美元薪水,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們也不會站出來反對。因為沒有巴菲特,就沒有今天的伯克希爾。但是,巴菲特的年薪二十多年來一直都維持在10萬美元。他沒有股票期權,更別提獎金分紅了。在《財富》500強所有的首席執行官當中,他的薪水倒數第一。這並非是他得不到這些,而是他不想。或許正是這種完全為股東利益著想的投資哲學,使他贏得了全體股東的尊敬和信賴。這也正是他成為美國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首席執行官的主要原因。

在伯克希爾股東們的眼裏,巴菲特眼就是自己的合夥人,他在為股東勤奮工作。他沒有利用股東的共同財產為自己建造任何紀念物,巴菲特高塔、巴菲特大廈、巴菲特機場、巴菲特大街……這一切都沒有。巴菲特就是整天想法子減低運作成本,為股東賺錢。

在薪酬待遇上,他是如此苛刻地對待自己,在居住上,他也同樣如此。

1958年,他買了一棟位於奧馬哈市鄧迪區的房子,從此就再也沒有搬遷過。沒有人會相信巴菲特住在奧馬哈市一個“有損市容”的地方,這是因為奧馬哈市東麵35.822英畝(1英畝約等於4046.86平方米)的鄧迪區被當地政府宣布為“有損市容”地區,此舉旨在努力爭取稅收優惠條件,刺激附近的土地開發。但是,任何人住在這裏都不奇怪,奇怪的是,巴菲特一直住在這裏,從來沒有要把自己的居住條件改善的想法。這可能就是不事張揚,生活方式保持低調的巴菲特將自己的生活描述成那樣:“簡單、傳統和節儉。”

在工作上,巴菲特對任何事也力求簡單。他每隔兩年會給伯克希爾公司各類企業經理們寄一封信,按常理來講,時間這麼長,信的內容應該多一些才是。但信隻有兩頁。內容基本上都是建議他們應當像對待他們自己的企業那樣去管理,應當考慮如何在企業周圍“修築一條壕溝以拒盜匪於城堡之外”。

聞名世界的伯克希爾年報是巴菲特親手所寫,在這份簡單的年報裏沒有一張照片,沒有直方圖,也沒有曲線圖,隻有簡單直白而又妙趣橫生的概括。簡單明了,不喊口號。

這是巴菲特的宗旨,每年的股東大會,撇開公司業務不談,巴菲特開會時間僅僅隻用5~10分鍾,然後用整整一天的時間來回答股東們的提問。

每一位股東的提問,巴菲特都耐心解答,但卻從沒有多餘的一句話。

在生活上,巴菲特量入為出。在工作中,他始終堅持以最低的成本運作,手中持有充足的現金,例如,他在已經是一名百萬富翁時,才為他的合夥企業添置一台價值295美元的IBM打字機。

“他總是說他不需要打字機。”擔任IBM推銷員達三十年之久,後來成為奧馬哈共同基金副總裁的威廉·奧康納回憶自己向巴菲特推銷打字機時這樣說道。據說,他向巴菲特推銷打字機時,把他手中的那台打字機吹噓得天花亂墜。但巴菲特始終沒有買。在這位推銷員看來,巴菲特是一個把錢捂得很緊,隻是偶爾掏點錢,用於增添房舍這樣的事情的一個人。

在巴菲特的車庫和大門入口處堆放著許多箱可口可樂,巴菲特喜歡喝可口可樂盡人皆知。可誰都不知道,他一般都是親自購買可口可樂——以滿意的折扣價每次購買50箱,每箱12罐。他很少跑到商店去喝。這種習慣使他每喝一次可口可樂就對伯克希爾公司的利潤做出大約0.1美分的貢獻。

有人說,巴菲特是“簡單和精明的投資者”的典範。這也同時說明,他的引路明燈始終是理性和常識,跟他在一起的人都知道,巴菲特的常識非同一般。僅在購買可口可樂股票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來。當許多人把購買可口可樂的理由羅列出一大堆的時候,巴菲特站出來,簡單明了地說道:人人都需要喝水。

是的,僅僅這一句話,就讓他下定決心購買可口可樂。後來的事實表明人們也喜愛喝可口可樂。我們似乎永遠也找不到他的祖先是如何用簡單的辦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麵對的困難的。但有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作為永遠給別人打工的巴菲特的祖先們,他們倘若不是非常愚蠢就該知道,用最簡單的方法把一些問題解決是最讓自己省心的途徑。

他的工作方法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每每都能發生非常大的效力。正如同他那間簡陋的辦公室一樣,雖然看上去不惹人注意,真正起作用時卻讓人歎為觀止。

那麼,巴菲特簡單的投資方法是什麼呢?這種投資方法真是簡單到家了,也有點劍走偏鋒:當一家優秀企業受到某種暫時性的詆毀、威脅或誤解時,這位紡織工人的子孫就采取投資行動。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家名叫政府雇員保險公司(GEICO)的汽車保險企業瀕臨破產。巴菲特沒有任何猶豫,開始大量收購。如今,這個公司的資本增值約40倍,而巴菲特也完全擁有政府雇員保險公司。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巴菲特不做的事情和他所做的事情同樣重要。他不做任何程序交易(伯克希爾股票的某些經紀商卻這樣做),也不針對某家公司下一季度收益做短線投機。他說話不帶任何危言聳聽之詞,不參與敵意收購。在他看來,賺錢的秘訣並不在於冒險而在於避險。巴菲特說:“我們不必屠殺飛龍,隻需躲避它們就可以做得很好。”他從不試圖利用負債、抬高嗓門或輕率冒險而倉促行事。

他不需要做任何複雜的事,隻是按照一種簡單的方法,就如同一個孩子或者是一個工人見到地上的螺絲就拾起來一樣。他遠離華爾街那幫瘋狂的人群,默默投資運作。在這種默默投資運作中,他的身價一日千裏。1993年,《福布斯》雜誌第400期將巴菲特列為世界首富,身價83億美元。根據《福布斯》雜誌的計算方法,1994年,他下滑到第二位,身價為92億美元,位居身價93.5億美元的比爾·蓋茨之後。這個時候,曾有人問他為什麼會下滑,他很風趣地回答:“很簡單,蓋茨排名居前的唯一原因是他們把他的家產也計算在內。”八年後,《福布斯》雜誌發現,蓋茨再度成為首富,身價530億美元,而巴菲特仍舊為第二富,身價350億美元。然而在2002年春,巴菲特和蓋茨恰好並列為世界首富。可到了2008年,巴菲特遠遠地將比爾·蓋茨拋在了後麵,榮登首富寶座。

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很簡單,因為2007年是牛市。

當然,這裏麵有著相當不簡單的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巴菲特很少負債或不負債。許多年後,巴菲特回憶自己的負債史,好不容易才想起了一筆7萬美元的抵押貸款,讓他高興的是,現在早已還清。這筆貸款是他在1971年用於購買一棟三室兩衛的房子,這是他的第二處房屋,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拉古納灘,站在埃默洛爾德灣可以遠眺太平洋,他每年來這裏歡度聖誕節。

巴菲特討厭負債,1991年9月13日,他在跟所羅門公司客戶們談論時說:“站在你們眼前的這個家夥,曾經負債7萬美元購買了位於拉古納灘的一棟房屋,我買這棟房子是因為貸款利率低……這是我很多年來所欠的全部債務。”

1999年的時候,巴菲特簡單明了地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從未變賣過任何一棟房子。我一直住著我自己的房子,我擁有這棟房子已有四十一年的時間,我還添置了另外4棟房子,但從未出售過其中的任何一棟。”

是的,一個簡單的人,恐怕身無外物,心無掛礙,就如同我們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一樣,賺多少花多少,大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意味。如此哪裏會有負債一說呢?可以肯定的是,許多貧窮的人都非常簡單。巴菲特祖先們的貧窮恐怕想複雜都難以複雜起來,這正給了巴菲特一個深刻的意義,無論是生活還是做事,都務求簡單。簡單最好。

巴菲特的工作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分配資金。為此,他這樣解釋道:“我的工作就是要確定向哪些企業投資,與誰一起投資,以什麼價位投資。”事實上,想要讓一個公司正常運轉,就要讓公司的人工作起來輕鬆愉快。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眾多企業的經理們有3/4的人管理著價值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因此從資金上說,他們都是合適人選。巴菲特所要做的非常簡單,就是不斷激勵他們,給他們讓道。巴菲特這種簡單的方法儼然是受到了羅斯福總統一句話的影響,這位總統說:“最佳總裁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精心選用一些優秀人才做他想要完成的工作,並約束自己,避免幹預他們的工作。”

夢想的實現需要智能

要量力而行。你要發現你生活與投資的優勢所在。每當偶爾的機會降臨,即你的這種優勢有充分的把握,你就全力以赴,孤注一擲。別人讚成你也罷,反對你也罷,都不應該成為你做對事或做錯事的因素。

——沃倫·巴菲特

1.智慧創造財富

那名至今在曆史上留下大名的紡織工人約翰·巴菲特是不是要感謝他的後代巴菲特?巴菲特的曾祖父和曾祖父的爺爺是不是也因為巴菲特而留下了大名?

人人都有夢想,可以想見,這三個巴菲特家族成員都希望能創造財富,但兩百多年來,巴菲特家族始終處在連小康都達不到的水平線上。作為始終如一的工人階級或者是農民階級,他們最希望的大概就是自己或者是子孫能創造出一筆財富,來為巴菲特家族增光添彩。

在18、19世紀的美國,創富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創辦公司。這是那個時代的每個人都知道的一個常識。可是,巴菲特家族在巴菲特和他的父親之前,沒有一個人鼓足勇氣開辦一家公司來實現夢想。

原因很簡單,開辦公司容易,但想要創造夢想中的財富是一件相當艱難的事。這件被巴菲特家族認為是非常艱難的事卻被“股神”巴菲特完成了。

現在,讓我們回到巴菲特合夥公司開張的那段日子吧。也就是20世紀的50年代。當時,巴菲特提出的一個口號:學習拓荒者身上那種創新精神和代表農業利益的美國中西部地區那種自力更生的精神。這兩種精神在美國不是沒有被人提過,實踐的人也相當多,但真正創造了大成功的卻相當地少。

巴菲特的合夥公司開張時,他已經結婚四年,並有了兩個孩子。他剛從華爾街工作兩年回到奧馬哈,他希望能在這塊祖先生長過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後人看來,巴菲特後來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奧馬哈雖然是一個小城鎮,但這裏的經濟活動幾乎主宰了一切。這裏有一些像奧馬哈共同基金會、聯合太平洋公司、美國康納格瑞公司、世界保險公司、坎貝爾湯業公司、克瑞頓大學以及一家大型衛生保健所、一家戰略空軍總部等實體企業。

這一切硬件使得巴菲特在運作公司的過程中如魚得水。但很多人都忘記了一件事,那就是,巴菲特祖先們的誠實、正直、名譽等老式的價值觀念從小就灌輸給了他。這一切雖然不能成為巴菲特成功的必然因素,但沒有這些祖先身上的特質,他的成功之路不可能那麼快,甚至有可能中途夭折。

讓我們看看他實現的祖先之夢,在公司經營期間——從1956年到1969年的十三年時間中,公司每年的利潤率達到了30%,在繳納酬金前,公司的運營資金從1萬美元增長到3萬美元。

而他的公司在成立初期隻有7個合夥人——4個家庭成員和3個好朋友,他們投入了10.5萬美元,但是,他們沒有投票權,對於公司的經營沒有任何發言權。

我們可以將這7個人的投資數額列在下麵,因為幾年後,這些人都成了被人羨慕的富翁。

查爾斯·彼得森5000美元(朋友)

伊麗莎白·彼得斯25000美元(查爾斯的母親)

多麗絲·伍德5000美元(姐姐)

丹尼爾·默耐恩5000美元(律師朋友)

威廉·湯普森25000美元(嶽父)

愛麗斯·巴菲特35000美元(姑姑)

杜魯門·伍德5000美元(姐夫)

巴菲特後來說:“第一批投資者非常信任我。他們一直都對我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說服我姑姑賣掉股票,即使你拿著鐵棍威脅她也沒用。”

是什麼力量使得這七個人,包括他的三個朋友,對巴菲特如此信任呢?答案就是:巴菲特是個誠實、正直、有教養,並且重名譽的人。尤為重要的是,他們一致都認為,巴菲特有能力將他們的錢“生”出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