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同本篇後記開頭所說,王石的公眾特性也決定了對他解讀的多樣性。
就在本書即將完稿之時,王石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以他那隻屬於他自己的特殊個性,再度成為輿論和民眾關注的一大焦點,甚至一度處在風口浪尖之上。這就是廣為人知的2008年5月中旬發生的“王石‘捐款門’”事件。
關於這一事件的過程這裏不需要再重複,也不是本書需要關注的內容。不過,出於對王石和萬科的已有了解,以及王石經營思維的某種認同,在事件發生後筆者也發表了一篇自認為不偏不倚的小短文——《從現在開始停止指責和謾罵》。但由此產生的爭議性言論還是讓我頗為意外,尤其是指責或埋怨的聲音遠多於讚同者,就更是令人不安了。
盡管如此,我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即使發生了所謂的“捐款門”事件,王石仍然稱得上是中國當代一個優秀的企業家,萬科也是當前不可多得的優秀企業。而所謂的“捐款門”事件,其實也正是王石骨子裏那種獨有的自我意識的自然表現。這種自我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正是王石和萬科得以成功的一大誘因了。當然,同富有愛心的國人一樣,筆者也不盡苟同王石先生在“5·12”大災期間的部分言行。
也正是考慮到了現實中的這種特性,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借鑒了業界和理論學者們較為公認的評析或觀點,並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一些精彩的內容還直接進行了引用,以求得到最廣大讀者們的認可。
隻是限於篇幅,所參考的文獻資料無法在這裏一一列出,我將在書後的“參考文獻”部分盡可能地羅列出來。但恐於疏忽大意,遺漏之處將在所難免,在此真誠地請求諒解。
至於事實性內容,除了我本人的訪問所得外,基本上都來自於萬科企業的內部出版物,以及王石先生的個人著作了。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這裏還需要提到的,就是那些對本書成功完成給予過幫助的人們。如中國企業家協會的W老師,新加坡偉達公共關係顧問(中國)有限公司的鄭院生先生,香港中國工業經濟合作促進會的劉銀鴿女士,南方報業集團的好友梁子,以及《中國企業報》的大張等。
當然,還得謝謝夫人小芳。她不僅為我索取到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更是我的第一批挑剔讀者。即使是書稿中出現的一些我不以為然的小問題,夫人也幾乎沒給我留下半點麵子。真要是不在這裏謝謝她,我還真是怕了她那張嘴。
還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限於筆者水平和資料所得,書中的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專家學者、同道之士和廣大讀者予以批評指正,筆者將不勝感激。而下麵這句話是筆者極為看重的:如果本書能為廣大讀者的勵誌和創業帶來些許啟示,那將是筆者莫大的欣慰了!
再次謝謝為本書的出版而辛勤工作的所有好人,並謹向“5·12”大災中遭遇不幸的人們深表哀悼!願逝者永遠安息,願生者更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