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再說王石(1 / 2)

後記 再說王石

王石認為自己是一個與主流企業家不同的人——不一定高於他人,但一定與眾不同。他自己還說,“我的脾氣不好是出了名的。但我也有可愛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一麵。”

而筆者認為,王石首先是一個企業家,其次才是一個明星式的公眾人物。所以,關於王石的各種說法也就難免多了些娛樂的成分。

至於關注王石的日子,算起來不是太長,可也不短。不過,要說到實質性地接觸,還得從2003年的一件事情說起。

那一年3月,因生活需要,我也義無返顧地加入到了京城年輕的購房大軍之中。接下來的大半年時間裏,除了北京南城樓盤外,東、西、北方向五環附近的新開及次新樓盤幾乎看遍。最終我和夫人都將意向停留在了兩個項目上:一個是位於奧運村地圈的“萬科星園”,另一個則是繼續向北2公裏處的一個大眾樓盤。

傾心於前者,明顯地是被她那人性化環境、以及規範的物業服務所打動;至於後者,似乎隻有一個理由——價格優勢。

記得那個時候,每到周末,我和夫人都會坐上公交車,不厭其煩地來到“萬科星園”,除了想更細致地比較戶型外,其餘的恐怕就是想要對那裏的大環境多一些體驗的感覺了。隻是,我們的囊中羞澀,決定了我們最終也隻能是多一點感覺而已。因為,這裏不屬於年輕的我們,而我們也隻能選擇繼續向北的那個大眾樓盤了。

即使這樣,我也因為這次選房的過程,對早就享譽產經界的萬科和王石多了些親密接觸的成分。特別是他們的產品。

後來,工作要求和習慣性使然,王石和萬科逐漸成為我關注對象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直至今天的《王石財富秘碼》寫作。

有必要交待的是,關於王石或萬科的圖書出版物已有一些,包括王石先生本人的作品也有幾部。但我想強調的,是《王石財富秘碼》與其他已有出版物的不同之外。

首先,《王石財富秘碼》寫作立意的不同。很顯然,寫作本書的根本目的既不是宣傳某個人,更不是宣傳某個企業,而是向有誌於成就自己人生的人們,揭示一個富有學習意義的榜樣。

關於這一點想多說兩句。當本書完成之時,我本人對於王石內心深處的某種得意更多了些理解和認可。王石的這種得意,不是萬科在中國房地產業有多麼大的影響力,也不是萬科所創造的多少億的銷售額。而是上世紀80年代那些和萬科一起成長的企業,包括一些當時規模和影響力比萬科大得多的企業,如今有的已改頭換麵,有的還在某種泥潭裏苦苦掙紮,更有的幹脆已破產清算,所剩下來的實在少得可憐。而王石領導的萬科還正在引領著產業潮流,似乎基業長青。

其次,《王石財富秘碼》體裁的不同。本書的構思主要依賴於筆者對書中主人公管理與經營智慧的認可,所以,它既不同於財富人物或企業傳記,也不同於一般的財富故事。而是一部對管理與經營的通俗式解讀,是以普通讀者都能讀得懂且有所借鑒為前提的。

再次,《王石財富秘碼》內容的不同。自開始構思本書至書稿完成,前後經過了五百多個日夜,這為本書內容的豐富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同時,我自己的知識背景和財經領域的寫作習慣,也為本書內容的實用性提供了可能。這也許是廣大讀者朋友們最為看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