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天,在廣島核彈投放之前,勞倫斯調入了海軍後勤部,協助海軍秘書負責海軍飛行器的監督管理。這個特殊位置,使勞倫斯可以更好地觀察航空公司,也為他建立了重要軍需用品人脈關係。
二戰結束後,當服役的軍人從戰場上回國找新工作,適應新形勢時,勞倫斯卻如魚得水般開始了在航空領先領域進行投資。
1946年,海軍秘書問勞倫斯是否願意為皮爾塞基公司投資,皮爾塞基公司得到海軍生產20架小型飛機的合同,但資金上周轉不過來。
勞倫斯迅速運用自己在海軍與航空領域有關係,很快了解到皮爾塞基公司是家生產能力過硬的公司,隻是資金實力不濟,當然,銷售能力也不算強。
於是,勞倫斯馬不停蹄地組建了一個小型財團,為皮爾塞基公司融資了50萬美元,持有51%的股份。
除了投資,勞倫斯還組建團隊進行公關。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軍隊使用的運輸機,就是皮爾塞基公司的產品。不僅如此,皮爾塞基公司甚至成了美國軍隊戰爭期間軍事製造方麵的委托公司。在這背後,最主要的推動者,都是勞倫斯。當然,勞倫斯的背後是洛克菲勒家族。
投資皮爾塞基公司的巨大成功,使勞倫斯堅定了在軍事高科技領域投資的信念,於是,勞倫斯與他的投資團隊,集中精力鑽石有市場潛力的軍工高科技領域的細分市場,一些不為外界所知的公司,逐漸被勞倫斯發掘出來了。
生產衝壓式噴氣發動機的馬誇特公司,投資20%;
生產噴氣機引擎片的華萊士公司,投資27%;
專業從事飛行燃料補給的馬恩公司,投資30%;
生產飛行器音頻的庫德爾公司,投資24%;
從事核燃料技術開發的可迪公司,投資17%。
通過這份投資名單,可以看出勞倫斯的投資專業水準。
當然,勞倫斯也犯過錯誤。1950年,勞倫斯賣掉了麥克道內爾公司的股票,獲利800萬美元,是一樁很劃算的,十年投資獲利達到了15倍。不過,讓勞倫斯大跌眼鏡的是,在他出售麥克道內爾股票不久,麥克道內爾與道格拉斯航空公司合並,成為美國國防三大製造業承包商,勞倫斯失去了一次巨大獲利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情一度讓勞倫斯對自己的判斷力產生過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