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先進的石油地質科學技術,使黃汲清大開眼界,他像海締似地汲取著這裏的石油地質知識。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美國地質學界老前輩舒各特教授的推薦與介紹,黃汲清得以在海灣石油公司、聯邦地質調查所和俄克拉荷馬城油田等一大批知名石油公司、油田及石油研
究機構作全麵、洋盡的考察、取經與交流。這段經曆,使黃汲清領略到了西方石油業的先進水平,同時也深深感到科學無國界在美國這樣的先進國度裏的真實體現。幾十年後,每每談及此事,大師總對舒各特等美國科學家的無私與坦誠深表敬意。
1936年1月,當黃汲清回到祖國,他供職的那個地質調査所,已在日本侵略軍的槍炮聲中,從北京搬到了南京珠江路942號,並改稱中央地質調査所,所長仍由翁文灝兼任。而黃汲清的另一位恩師、中國地學界第一代開元宗師丁文江大師卻在査勘湘潭煤礦途中,不幸煤氣中毒,猝然長逝,年僅49歲。
丁文江之死,使中國科學界和政界痛失一顆光芒耀眼的5星。當時的地學界領袖人物翁文顙在痛不欲生之餘,更擔憂自己與丁文江一手創辦起來的地質調査所及中國地質業的前程。在這之前,翁雖名義上仍掛地質調査所所長之職,實際已基本不管事,翁此時已升任為蔣介石的行政院秘書長,所以平時地質調查所的事都由總地質師丁文江負責。丁文江死於1月5日,死前他對地質調査所誰來接任問題曾對好友翁文灝和胡適有交待,丁推薦黃汲清,翁對此也十分讚成。因此黃汲清一回國,已是中央政府高官的翁文願便找他談話。
德淦,丁先生突然去了,我在政府裏又騰不出身。地質調査所的擔子就交給你了!
年僅32歲的黃汲清一聽,忙驚恐地連聲推辭:不可不可,所裏有謝家榮、王恒升等一批大才大智者,德淦我年輕才淺,實不敢擔此重任。先生還是請別人吧!
翁文灝語調深重地說:如今日本人已經侵占我東三省和華北地區,中華民族處於危急之中,但要重振我山河,離不開礦業發展,而在這個當口,丁先生走了,你我自當勇挑重任。再說,這不僅是我的意見,也是丁先生生前的遺願。他流著淚拿出丁文江給胡適與他的信件。
黃汲清聽到此處,早已泣不成聲。
我……我一定竭盡全力,將先生的未竟事業進行到底!黃汲清如此發誓。
黃汲清斷然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誓言,三十年後的一場革命風暴差點把他打人地獄。道理很簡單:造反派認為,這是黃汲清效忠國民黨政府的鐵證。而地質調査所實際上就是國民黨蔣介石的情報部門。黃被看中當這個情報部門的頭目,不言而喻,肯定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如此三歲小孩也會明白的推斷,不打倒你黃汲清還打倒誰嘛!你黃汲清還有什麼資格沾發現大慶油田的光?這是後話。
輪到黃汲清出任總地質師和所長時1937年,翁文灝辭去所長之職,黃正式任所長,此時中央地質調查所已完成北京周口店猿人和焦作、山西大同等一大批礦山資源與考古的重大發現,成為躋身於國際科學界的知名地學研究機構。肖時根據日寇侵華、我國民族工業遭受毀滅性打擊,外來援助被全麵封鎖的情況,黃汲清把在本土上尋找礦產資源作為地質調査所的工作重點。
石油無疑是他夢寐以求的奮鬥目標。
他回國的第——件事就是檢査浙江長興縣的油苗發現。長興油苗是在1934年一個煤山礦井中發現的。當時有位叫陸貫一的工程師對此進行初略研究後,便在報紙上大吹特吹,說是中國發現了大油田。翁文灝聞訊後,高興得不得了,調來車輛前去考察,結果差點把命都送了一一中途他的轎車撞在樹上,造成頭部重傷。驚樽好友丁文江忙不迭地在獨立評論上寫了篇悼念文聿一我所知道的翁泳霓翁的宇號為泳霓。長興是否真有油,黃汲澝對此極為關心。翁文願與他談話過後沒幾日,他便約了盛莘夫、崔克信兩位地質學家專程前往。經過幾天調查研究,黃汲清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個虛假的喜訊。因為像長興這樣的煤炭地層,不可能有大的或較多的石油儲藏。
長興石油雖然掃了國人的興,但黃汲清對西方人斷定的中國貧油之說則更加置疑。他認為中國的許多地質構造,特別是盆地構造,與美國的幾個油田十分接近。難道真是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嗎?黃汲清不信。
1937年,在33歲的黃汲清正式成為中國地質工作領導人的這一年,中國石油史上發生了一樁了不起的大事,那就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重要油田一玉門油田的發現。這是個曾在抗日戰爭時期和共和國誕生初期為中華民族立過大功的油田,今天在油田駐地還有一座高高矗立的紀念碑。這個紀念碑上刻著人們熟悉的名字,他就是油田的發現者、地質學家孫健初先生。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除了孫健初先生外,實際上玉門油田的發現,還有一位起關鍵作用的功臣,他就是黃汲清大師。他當時是玉門油田發現與開發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已全麵展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日本天皇的關東軍占領我東北地區,造成中國能源供應的極度緊缺。為了緩解這一大難題,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顧維鈞先生以顧少川的名義,串聯財界巨頭周作民,組織起一個中國煤油勘探公司,以求得一線希望。顧維鈞的公司雖然不乏財力,但缺少技術,於是就求助於中央地質調査所。所長黃汲清接到指令後,深感在中國大後方大規模開發石油資源非同小可,即與政府實業部國煤救濟委員會委員、勘探隊長史悠明商議。
先生是專家,你認為我們的國土上真的找不著像樣的油田嗎?史悠明問。
黃汲清搖搖頭,隨手鋪開一張地圖,說:依據大地構造學理論,我認為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帶都有可能儲油。但目前東北、華北兩地已被日寇占領,無法開展工作。西南地區雖發現油氣苗頭,但地理偏僻,交通運輸不便。因此開展以陝、甘、青三省為重點的西北部的石油、天然氣普査勘探為當務之急。
那就幹吧!史悠明迫不及待地說,過去你和我想幹也幹不成,現在財神爺把錢撥了,時不再來呀!
黃、史商定,組織一個以中國煤油勘探公司為一方、地質調查所為另一方的混合普査勘探隊,立即著手西北油氣普査勘探工作。
這是中國石油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自己策劃、並具規模的石油普査勘探,身為組織者與領導者的黃汲清傾注了巨大精力和熱忱。派誰去擔當技術負責人呢?對,應當讓孫健初去!黃汲清扳著手指將所裏的幾位大員輪番排了下隊,決定由對甘肅河西走庳及祁連山一帶做過地質工作的孫胖子孫健初擔此重任。為了慎重起見,黃汲清要求孫健初等先組成一個西北地質礦產試探隊,免得把中國石油之希望這錘子紮在大戈壁上拔不出來讓世人笑話。他的這一戰術得到了翁文灝等人的讚同。
就這樣,孫健初帶著西北地質礦產試探隊一行數人從蘭州南行,順洮河西進,過黃河而至青海。歸途中經玉門老君廟,在這裏發現了千油泉餺頭。由於當時包括孫健初在內的試探隊員對石油地質科學均缺乏一定實戰經驗,以為此類幹油泉無多少價值,便蘋草作了希望不大的結論後匆匆東返。
當孫健初帶著遠征隊伍,垂頭喪氣地回來將以上情況向所裏彙報時,富有石油專業地質理論與經驗的黃汲清聽後,高興地掄起拳頭,打在了孫健初的肩上:孫胖子,老君廟油田有望啊!
怎麼個有望?孫健初很不明白。
你不是說那兒是背斜構造嗎?
那又怎麼著?
嘿,那可是不一樣喲!黃汲清來情緒了。胖子你不知道,美國的大峽穀油田也是在背斜構造地帶。論構造,論油苗相差無異,我們的老君廟肯定也能打出工業油!
中,隻要有希望,我們再遠征一次也不虧!這位河南漢子孫健初,此刻也興奮了起來。
次年!!月,孫健初再次帶上隊伍來到老君廟。此次他們吸取上次的教訓,放下鋪蓋,搭起帳篷,在此安營紮寨。經過六個月在冰天雪地裏的艱苦踏勘普査,全麵徹底地摸清了這一帶的生油層地質情況。剩下的就是打鑽見油了!當孫健初寫完甘肅玉門油田地質報告時,猛然發現自己仍是在紙上談兵,說找油找油,可連台鑽機都沒有呀!
這事也難住了黃汲清。地質調査所的家底他最清楚,論人才、論技術可稱世界一流,可論裝備卻是一個叫花子,窮得連最起碼的―台千米鑽機都沒有呀!他把玉門的踏勘結果和缺鑽機的情況一並報告了老上司、行政院秘書長兼經濟部長、資源委員會主任翁文瀬,以求得幫助。
老蔣的家底你不是不知道,時下又臨全麵抗戰,哪來鑽機可調?
翁的話使黃汲清大失所望。對了,有一個地方有鑽機!黃汲清突然拍著腦袋,說道:聽說延安那邊也在打油並,他們那裏有鑽機,不妨借來用一下!
翁文灝點點頭,說:是聽說過。不過共產黨肯不肯借又是一回事!
黃汲清來了急脾氣:試試總不妨嘛!再說,眼下不是國共合作嗎?玉門要是打出了油,對整個抗日是大貢獻呀!
那我去試一試。翁文顴說。
這件事後來真辦成了。翁文灝通過關係,找到了正在南京梅園村住的中共代表周恩來。周恩來將此事電吿了延安方麵。經毛澤東同意,由林伯渠親自出麵從油礦調來兩台鑽機和幾名鑽並工人,連人帶鑽機一起長途跋涉到了老君廟。當時具體負責延安油礦鑽井的隊長就是後來成為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的康世思。那時他還是個共產黨的連級幹部,可也是共產黨曆史上的第一位石油幹部。中國石油業從無到有,經過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成為中國現代史的組成部分。
黃汲清作為一名舊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科學家,他本對黨派之間的事無多大興趣,但玉門調鑽機的這件事,使他對共產黨有了第一次的深刻認識。當時他對部下同僚這麼說:共產黨人胸懷坦蕩,以全局為重,很講義氣,我佩服!
四十五年後的1982年,當黃汲清在自己成為這個黨的一名成員時,他又談起了這件令他終身難忘的事。
有了鑽機,玉門油田的鑽井工作馬上開始。第一口井在鑽到130米深時便見油層,日產石油20餘桶。孫健初將這一喜訊報到南京。黃汲清高興得立即複電:繼續布井,直至黑龍升天!
於是,第二口、第三口……直至第七口井,井井見油。更可喜的是在1941年4月21日打第8號井時,黑龍在巨大的地壓下,果真猛烈地躥出地麵,挾著驚天動地的呼嘯,像長虹一般向天際升騰而起
中國的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就是這樣誕生的。它在抗戰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它仍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著。
玉門找油的成功,給黃汲清以極大的鼓舞。此時,他不僅是政府的地質工作實業部門領導人,而且也是當時中國地學界的最高領導者0938年,他當選為第15屆中國地質學會會長,時年34歲如果論年齡,論才幹,論實績,論在學術界的地位,黃汲清此時已在很大程度上超過了他的前輩翁文瀬和李四光翁此時已從政,無暇顧及專業;而李四光則因不得誌帶著他的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遠在偏僻的桂林小城,閉門研究他的第四係冰川特別是在幾年後黃汲清發表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專著和首次提出的多旋回構造運動理論,使他躋身於國際科學大師之列。他的這部專著至今仍被世界地學界視為經典。否則,在1946年中央研究院國民政府第一屆院士選舉中,他不可能成為最年輕的院士。
在科學的長河裏,任何一種正確的預見和偉大發現,常常需要經曆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才能得以證實。關於中國是否有石油的問題,早在我們尚無自己的地質學家時西方的諸多權成就不止一次咬定中國貧油。1915年至1917年,李有盛名的美孚石油公司為了探個究竟,出資300萬美元,在當時認為中國惟一可能有油田的陝北一連打了七口井,結果才沾了一點油腥兒。美孚石油公司總栽得知後,大發雷玆,發誓絕不再踏進太平洋東岸一步。300萬美元在當時可不算是個小數,洋老板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換固一肚子氣,他自然不願做這等賠本買賣。
玉門雖然打出了油,但中國到底是否真有大油田,是否真需要將極為有限的資金投人到大海撈針般的石油地質普査中去,當時地學界和社會上對此分歧嚴重,有人甚至稱在中國找油是玩兒戲,說什麼大敵當前,玩此等兒戲,誤國殃民。作為大地構造學理論的創始人和奠基者,黃汲清則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和堅不可破的科學理論為依據,指出:世界上重要油田的地理分布可以分為兩大區域:一是東半球的古地中海區域,大體是東西方向延展;二是西半球的太平洋山地區域,大體是南北方向延展。兩者油田的生成都在白堊紀和第三紀時期,而以第三紀為主……則吾國石油前途,雖不及美、蘇,但亦可達到自給自足之境地!這一番話在今天看來,似乎很平平。然而讀者應當特別注意,黃汲清說此番話的時間是半個世紀以前的1942年見國民政府國防研究院煤與石油其意義就非同小可了!它的意義在於不僅否定了西方權威們的悲觀論調,而且從戰略匕為中國在二十世紀的崛起指出了影響社會國民發展的石油工業革命方向。我將它引於本文,其目的是想說明,把中國石油之父的桂冠安在黃汲清頭上是當之無愧的,以及它與後來發生在大慶油田發現問題上的名利之爭有其一定程度上的內在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