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占領我國沿海廣大地區。這年11月,浙江大學的師生們同心協力,用了兩年時間,西退至貴州山區腹地。這一路西遷的艱苦程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浩浩蕩蕩的兒7人隊伍,既有弱不禁風的教授,又有老弱病小的家屬和小孩,而敵機每天都在頭頂扔炸彈。校長竺可楨的妻子和14歲的小兒子竺衡因半途患痢疾卻無藥可醫而告別人世。但這一切並沒有磨火浙大師生們教好學好知識、強大國家的信念。當時的王淦昌教授等都比較年輕,他們一麵身先士卒組織西遷,一麵仍利用一切時間和簡陋條件教課。1939年2月5日,這是浙大師生永遠不會忘卻的閂子,日本鬼子出動18架11機,以剛剛落腳的浙江大學為目標,在師生們頭頂!」扔下118枚燃燒彈和爆裂彈。頓時,用茅擁和木板搭起

驚天動地的擬生——

的校舍騰起一片火海……師生們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和手中的書本外,幾乎被炸得一無所有。01是就在被炸的第三天,王淦昌等教授便給學生們恢複了上課。

日本鬼子的飛機又來啦,趕快躲呀一一這一天,王淦昌抱著教科書剛跨出家門,便看到對岸的山上已髙高掛起報替的燈籠,於是急忙招呼在露天的同學躲到岩洞裏。令王淦昌感動的是在這極度危險的時刻,一位坐在岩洞口的低年級同學似手根本聽不到洞口外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依然埋頭捧著書本。物理書?你對物理也感興趣?是哪個年級的?王淦昌感到奇怪,因為當時浙江大學隻有大四年級才開設物理課。

王先生好,我是一年級新生,聽過您講的近代物理講座,就喜歡上了物理。小同學的回答叫王淦昌好高興。

太好了,你叫什麼名字?我可以提前收你為學生。

謝謝先生,我叫許良英。

好,以後我講物理課時,你隨時可以來聽,你有不慊的問題可

以直接找我。怎麼樣?

嗯,我一定學好物理。

許良英做夢也想不到像王淦昌這樣國際著名的大學者,竟如此平易近人。他後來成了王淦昌最信賴的門生之一。許良英先生現在是中國現代物理史學家,他對導師王淦昌在抗戰時期的那段教學生涯有太多的了解和感受。他說:王淦昌先生是我一生最尊敬的老師,也是多次解救我於危難之中的恩師。每當回憶起青年時代跟隨王先生學習時的情景,總感到無比溫暖和舒暢。自從那次在岩洞裏第一次接受王先生的教誨後,我就更加對物理科學感興趣。但那時我是個低年級學生,知道王先生是國內外知名的大學者,加上自己在長輩麵前說話向來羞怯,所以不敢輕易找王先生。但很快,我的這份羞怯心理被王先生那種淳樸、坦率和活躍的學風所衝淡。浙江大學當時的物理討論課是四年級的課程,分甲乙兩種。物理討論甲由全係教師和四年級同學輪流作學術報告,物理討論乙主要是由王淦昌和束星北兩位教授就物理前沿學術作係統報告。甲乙兩種報告都是每周一次,出於王先生對我的鼓勵,我便經常壯著膽子躲在教室門外旁聽。王先生和束星北兩位教授一個搲長實驗,一個摣長理論,性格都開朗坦誠,又彼此是好友。但在作報告時,他們常相互提問插話,碰到問題常常爭得麵紅耳赤,像小孩子吵架似的。開始看他們爭論覺得既好奇又緊張,後來才明白大學者之間這種直率的學術爭論,才是探索科學真理的好學風。受了王先生他們這種學風的影響,我聯合了物理係、電機係幾個一年級的同學也搞了個定期讀書報告會。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39年7月的一次物理講座,由王先生報告捫350710180;成。雖然我不知打8800是何意,但還是去旁聽了。出人意料,王先生報告的是當年1月底坡爾在美國宣布的一個劃時代的發現:1938年12月到1939年1月間,哈恩和邁特內發現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邁特內估算出一個鈾核裂變時會釋放出的能最,比同等重量的煤燃燒時釋放的能量大幾百萬倍。正是邁特內和哈恩的這個發現,直接推動了後來核反應堆的建立和原子彈的開始研製。當時教室裏的氣築異常熱烈,作為組織者的我感到特別興奮和艦驚。很久以後我才知道,著名女科學家邁特內原來就是王先生的博士生導師,而正是這位推動世界核原子能發展關鍵工程的著名大科學家,欠了中國學生王淦昌先生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寶貴機會。可在當時的那場報告會上,王先生既沒提到自己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那次難忘經曆,也沒有在同學中誇耀邁特內與自己的關係。王淦昌先生的這種學風和人格力量後來影響了我一生……

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和襲擊,浙江大學從1937年11月底開始,5年間先後被迫搬遷6次,教學和生活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然而這絲奄沒有影響王淦昌他們發誓要用科學和知識來強國的堅定信仰。中國物理學莫基者吳有訓先生在1953年回顧我國物理學發展史時深情地說: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浙大王淦昌教授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和在敵人的炸彈下堅持不放棄教學和研究工作,新中國的物理學戰線怎麼會有層出不盡的優秀人才?師生們還清楚地記得這樣一件事:當時在侵略者攻勢麵前步步退卻的蔣介石為了壓製國內的民主力最,裝腔作勢地喊出國家至上,軍事至上的口號,企圖掩飾其賣國行徑。浙大的學生許良英出於對蔣介石的義憤,在浙江大學的遵義物理校舍木門上寫下了科學至上,物理第一八個字。王淦昌看見,大為讚賞。之後一直把許良英寫的這塊有標語的木門帶著,伴隨浙大顛沛流離於抗戰的烽火歲月,以此激勵自己的學生不忘科學強國之夢。

王淦昌從一個科學大師的角度說過這樣一段精辟的話:作為任何一門髙新尖技術或一項偉大科學成就,物理條件是重要的,但並不是惟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對科學真理的探求精神與正確的方向。中國科學家在很長的曆史階段不可能具備物質優勢條件,增強和提商對科學真理的探索精神與正確方向便變得十分重要。這正是我們可以彌補自己的劣勢,在完全不同等的物質條件下,取得與西方強國同樣的尖端技術,甚至在某些方麵超越於他們的殺手鐧,從而完成別人沒有完成的對全人類都具有進步意義的偉大發明。王淦昌先生舉例道,比如像物理學,實驗是最重要的,具有先進的設備當然可以縮短實驗時間並進行更廣泛的發現與發明,怛在簡陋條件下的堅持不懈的笨手笨腳的實驗有時同樣可以完成別人在最宄進的設備條件下沒有完成的偉大發現與發明。其次是對理論問題的正確歸納與概括,同樣可以總結和發現物質世界中存在的那種普遍現象和特殊規律。王淦昌特別指出,幾十年來,為數不少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項,都是科學家依靠自已獨到和敏銳的科學眼光,而獲得了影響人類進步的非凡成果。

我還是堅持兒——年前自己的說法:作為一名高明的科學工作者,必須有自己獨到的搭橋本領。什麼叫搭橋?就是歸納、分析和判斷前人巳經發表的實驗方法、數據和結論,並且極其熟悉地了解各種文獻資料,給已有的理淪工作搭橋,進而推動自己的科學實驗。木工師傅能為不同的戶主做出不同木器家具和房屋,就是他熟練掌捤了家具和尾架的標準尺寸。一個科學家特別是物理學家,要取得發明創造,就必須像木工一樣單握各種知識與信息,能夠做到廣泛了解與深刻認識,並運用自如。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出在常人眼裏不可能的奇跡來。王淦昌如是說。

在中國物理學界,沒有人不知道王淦昌在浙江大學當教授時提出過一項用電子俘獲辦法尋找中微子的科學建議,這一建議使後來者用他的理論最終發現了中微子,並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關於這一具有劃時代輝煌意義的科學建議,另一位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土在他那篇王淦昌先生與中微子一文卷首語中說道:在粒子物理的曆史中,中微子是基本粒子家族中特別神奇的一員。從泡利1930年提出中微子可能存在的假說和費米歎隻如1934年提出劃時代的擇衰變理論以後,環繞著它的理論和實驗工作很多,其中一個中心何題是如何直接驗證它的存在。關於這個問題,在1934年至1941年間文章很多,可是都沒有找到關鍵,這是因為中微子沒有電荷,不易直接用探測器發現,而且它幾乎完全不與物質碰攛譬如可以自由地穿過地球,很難抓到其蹤跡。1991年10月,王淦昌先生在斷江大學那時正值抗日戰爭,浙江大學避難在貴州遵義寫了一篇文章,提出用失電子俘獲的辦法尋找中微子。這是一篇極有創造性的文章,在確認中微子存在的物理工作中,此文一語道破了問題的關鍵。此後的十餘年間,陸續有實驗物理學者按照這一建議做了許多實驗,終於在50年代初成功地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關於中子和中微子這些物理學專用名同,過去我們普通人對它太附生,傴自從奮了原子彈等核武器後,我們才多多少少知道了一點有關它們的膚淺知識,那就是中子和中微子都是原子核的基本粒子,誰捕獲了這呰隻有瞬間生命1曰,卻威力無比的小東西,誰就可以主宰世界。因而探求中子和中微子存在,幾乎是全世界物理學家在20世紀上、中葉競爭般激烈和最熱門的課題,因為它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科學本身,而且關係到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格局。科學家沒有那些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野心與功利,他們隻有一顆探求自然界奧秘的赤誠之心。王淦昌毫不例外。當他在柏林大學的邁特內手下痛失獲得中子的發現權後,又重新投入了另一個基本粒子中微子的實驗與探索。

正如楊振寧博士指出的那樣,自從1930年12月著名物理學家泡利先生為解釋衰變能譜的連續性提出中微子假說後,第二年6月又預言下射線連續譜應有明晰上限後,泡利在紐約的一家中國餐館裏與他的朋友拉比聊天時這樣說:我以為,原子核的發現,僅僅是我們對自然界基本粒子認識的剛剛開始,在那個原子的家庭裏,除質子和電子外還有更英俊的小子存在,我認為它比先出世的所有原子家族裏的小子們都了不起!半年之後,正在柏林大學讀書的王淦昌用計數器精確地測定出的日譜上限,有力地支持了泡利的狂想。1934年,大物理學家費米以泡利和王淦昌對中微子假說為基礎,建立了著名的0衰變理論,費米的論文寄至英國自然周刊,結果被一句它具有太多的空想,遠離了讀者所感興趣的實在的評語而槍斃,幸虧費米後來把論文寄到德國另一家雜誌得以刊出,才使一項震驚世界的科學理論正式被承認。

自泡利和費米對中微子的假說肯定之後,一時間,全世界的科學家幾乎都盯著中微子這個未出世的金色小子,並拚命想搶占最先的發現權。居裏夫婦、維克、貝特、派爾斯、阿爾圭雷茲等都先後上陣一試,但都沒能抱住中微子這個金色小子,其原因都是因為沒有掌握俘獲的正確辦法。

大科學家感到異常困惑和失望,但又束手無策。

這時的王淦昌感到該是自己出擊的時候了。他認為不能用中微?的電離效應來探測它的存在。測量放射性元素的反衝能童和動量是能夠獲得中微子存在的證據的惟一希望。因此他建議用失電子俘獲的辦法探測中微子的存在,指出當一個…類的放射元素,不放射一個正電子,而是俘獲一個失層電子時,反應後的元素的反衝能嫌和動最僅僅依賴於所放射的中微子……隻要測量反應後元素的反衝能量和動量,就容易找到放射出的中微子的質董和能量,由於沒有連續的射線被射出來,這種反衝效應對所有的元素都是相同的。

用電子俘獲金色小子中微子!王淦昌以其天才物理學家獨特而敏銳的見解,開啟了20世紀一項偉大發現的大門。當他睿智的冃光從容地走進這扇大門時,遇到了他難以逾越的大山,那就是戰亂使他無法進行最起碼的實驗。由於抗戰開始浙江大學在短短幾年間―連搬遷了六個地方,最後到貴州湄渾落腳時整所學校實際上是個空殼了,要什麼沒什麼。師生和家屬隻能住山洞,至於教室都是臨時搭建的小茅棚或天然溶洞,附近的幾所寺廟是當時浙江大學惟一像樣的殿堂。校長樊可楨對王淦昌的物理實驗給予了最優厚的關照,在一個破廟裏落座。誰都知道,一項極其高精度的科學實驗,沒有最好的實驗條件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實現其結果的。王淦昌並不澳喪,盡可能創造條件進行不懈的探索。當時敵機天天轟炸,整個學校的上課時間不能保證,說停就停。俏王先生對自己的實驗從沒停止過。敵機來了,別人都躲到山洞去了,他一個人還留在破廟全神貫注地搞他的測試。有一段時間王先生得了肺病,他老伴為了給他補補身子,養了隻奶羊,可當時王師母還要帶3個孩子,忙不過來。王先生身為大教授,竟然每天在去雙修寺進行實驗時,有時還要牽著那頭奶羊,因為寺廟前有塊草地可供奶羊吃草。我們同學們開玩笑地稱王先生是牧羊科學家……當年老浙大的人給我講述了王淦昌的這段奇聞軼事,聽後讓人又新鮮又心酸。生活與環境的艱難並沒有使王淦昌放棄他的科學實驗,他在教學的同時不停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實驗,俘獲世界物理學界人人都想獲得的金色小子中微子。然而閂本帝國主義的炸彈與封鎖使王淦昌無法把自己俘獲中微子的方法得以實驗成功。為此,他不得不把他的方法寫成論文投給了國內的中國物理學報。由於戰爭,這家雜誌根本沒有經費印刷,王淦昌隻好將稿寄到美國的物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王淦昌對此不無遺憾地說:我在科學的道路上從來敢想問題,也想得很多,我堅信用自己的辦法能俘獲中微子,但抗日戰爭國內的條件不具備,所以這實驗隻能讓別人去做了。

當王淦昌的論文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於1942年1月在美國物理學評論上發表後,立即引起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倫的注意,他隨即按照王淦昌的建議進行實驗,並一舉獲得成功。這就是有名的王淦昌一阿倫實驗。10年後,阿倫與另一位物理學家戴維斯一起正式確定了俘獲中微子的完整實驗。又過了近4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95年將當年度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了當年進行成功實驗的美國科學家。王淦昌對此沒有半點遺憾,相反他得悉消息後很為美國同行感到高興。他說:物理學的成就還是應由實驗證實的,榮譽也應該給予那些最後做出結果的科學家。可見王淦昌作為一名中國科學家的寬闊胸懷。

中微子的發現,使諾貝爾獎又一次與王淦昌擦肩而過。對此,他有如下見解:由此看來,諾貝爾獎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中國人完全有能力獲得此項獎項。一是要選準課題,確有重大理論或實用價值;二是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花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夫。王淦昌生前留下的這段話,值得中國科學家們認真地品味和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場以蘇聯紅軍出兵和美國人在口本扔下兩顆原子彈而告終。就在日本舉起白旗投降時,王淦昌應浙江大學學生的要求,作了一次題為關於原子彈及其原理的報告,引起同學們的濃厚興趣。後來成為中國核武器試製中堅的程開甲等一批當年的浙江大學學生,大多是受了導師王淦昌的這堂謀的影響而將一生獻給了中國的核事業。然而王淦昌本人當時並不清楚自己競然要親自動手研製中國的原子彈。在浙江大學同學為王淦昌慶貨40歲生日不久,中國的這位風華正茂的物理學家和著名學者受浙江大學所派,前往大洋彼岸的加州大學作訪問。一年之後,正在國內的吳有訓先生興奮地告訴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出了一本百年科學大事記,中國能列人其中的人隻有王淦昌和另一位物理學家彭桓武也是後來中國的原子彈主要研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