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育兒妙法 第14節教孩子學習溝通,協調技巧(1 / 2)

第三章育兒妙法 第14節教孩子學習溝通,協調技巧

幼兒在一起玩,常有推人、打人的行為。父母常因自己的孩子受傷而心疼,更因自己的孩子傷了別的孩子而心愧,甚至發窘。事實上,學前兒童因意見不合而打人、推人都是出自一種本能的反應。如何把握機會,幫助幼兒相互了解,用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家長或老師需要把握的。

一、本能的反應

三四歲的孩子仍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階段,比較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幼兒打人並不是要傷人,也許隻是因為他不要其他小朋友來碰他的玩具,或是別人不小心踢倒了他精心堆好的積木,或許幼兒想以此事來爭取別人的注意力。三四歲的幼兒語言能力有限,他們無法像成年人那樣,用語言來正確地表達意思,彼此溝通,共同解決問題。在他小小的心靈中,推開令他困擾的人,或自別人手中奪取他所要的東西,是最直接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二、為了爭取大人的注意

很多時候,幼兒會以傷人的行為來爭取大人對他的注意。他不在乎大人是否讚同他的行為,隻在乎大人是否會奔到他身旁,和他說話。譬如,小明打小華,小華哭了,大人自然會將注意力轉到他們身上,通常我們會先責怪小明打人,這時小明就得到了個信息:哈哈,原來打人後,老師或爸媽就會先和我說話。

但是,若我們以非常簡短的指令製止小明打人,然後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被打的小華身上,小明就不會接收到這錯誤的信息。你不需提高音量,隻需以非常嚴肅的語調對小明說:“不可以打小華,小華會痛。”然後轉向小華,查看小華是否受傷,安慰小華,並鼓勵小華用語言來告訴小明他的感受。孩子若還太小,可鼓勵孩子模仿我們的句型,如:“告訴小明不要打我。”待二人平靜下來後,鼓勵他們說出事情的經過,引導幼兒以理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三、引導幼兒以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首先,讓幼兒了解,我們知道他的感受,願意幫助他,和他共同解決問題。蹲下身子,使幼兒可以平視我們,“小華搶了你的積木,你很生氣,可是老師不喜歡你打人。”先認同幼兒的感受,鼓勵小明告訴小華:“我不喜歡你搶我的積木,我要玩積木。”如此,不僅增進幼兒對我們的信任,也增進了幼兒在社會行為和語言運用各方麵的發展。

其次,我們也要認同小華的感覺:“小華,你真的很想玩積木,可是小明正在玩,我們來問問小明‘我可以玩這積木嗎?’”平靜後的孩子們比較願意和同伴分享玩具。

但也有時候,孩子們就是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此時,我們就必須提供些建議,讓孩子決定該如何解決問題。譬如說:“你們二人都想要玩積木,怎麼辦呢?這裏有個計時器,當它叮一聲的時候,就換小華玩積木了,好嗎?”或者“我們把小華的名字寫在紙上,大家就知道,小華在等著玩積木。”或者“告訴小明,他玩完時,叫你一聲,我也會提醒小明,你在等著玩積木,好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