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育兒妙法 第11節孩子真的說謊嗎
“媽媽,我的房間有大怪物,我不要自己睡覺。”那晚,折騰了好久,欣欣還是賴在爸媽的大床上睡著了。
一、孩子的行為、言語跟生活經驗息息相關
仔細聽聽孩子們說的話,不難發現話中常有誇大、虛偽的情況出現。如果仔細觀察孩子的生活經驗與誇大言辭,不難發現孩子的行為、言語通常和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所以電視上的偶像人物,常常變成孩子最喜愛的朋友。孩子可能會告訴你說:“昨天王波來找我玩”,或是聽了鬼故事後拒絕去上廁所,理由是黑黑的地方會有鬼。尤其學前階段的孩子,生活更是充滿了想象。
在孩子成長的曆程中,父母通常會隨著孩子的年齡而對“幻想”有著不同的評價。當孩子年齡尚小時(大約3歲以內),對於孩子充滿幻想的想法,父母總是抱著欣賞的眼光,不但不以為忤,反而覺得可愛又有趣。但是到了4、5歲時,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更“懂事”才對如果不夠熟悉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及幼兒心態,父母不免會認為:“孩子騙人!”並且很自然地以成人的標準看待孩子的言行舉止。
二、從孩子的道德觀來解決“非道德”行為
“說謊”在成人的世界裏是不被接納與允許的,而且也是違反道德規範的。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中,“說謊”、“誇大”究竟有什麼含義?孩子的認知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針對兒童道德推理能力進行係統研究,從不同年齡孩子的反應中發現,幼小的孩子往往是以行為的後果來判斷是非,而不是以行為的意向(動機)為基準,所以10歲以前的孩子會認為規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往往也缺乏判斷規則的能力,招致懲罰的行為就是“不好的行為”。在研究中,亦發現9歲以前的孩子,由於法律與社會規範尚未內化,所以服從規則的主要動機是避免懲罰或是為了獲得好處。由此可見學前階段幼兒的道德尚處在“他律”的階段,通常是因外在因素而服從規則,對於是非也相當缺乏判斷能力,對於幻想世界與真實社會往往無法區別清楚,這與成人的道德認知能力顯然有相當的差距。所以如何從孩子的道德觀來解決孩子的“非道德”行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正如我們所說,孩子吹牛、說謊不是件新鮮事兒,但是根據孩子的意圖,我們卻可將謊言區分為無意的謊言和有意的謊言兩類。
三、無意的謊言
無意的說謊,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較為常見,其原因及類型如下。
1.幻想式的謊言
幼兒是善於幻想的,在四五歲前,由於對幻想與真實世界還無法區分,因而在用語言表達願望時常常會造成差距。如果幼兒說“昨天我到兒童樂園去玩”,而事實並非如此,那極可能是孩子正在表達他想去兒童樂園的願望。
2.回憶上的混淆
由於幼兒的時空概念尚未分化完全,所以對經曆過的事情、時間的記憶及描述都可能有差距,在表達過程中,常會有張冠李戴的現象。
3.口語表達的限製
幼兒常常會受到本身語言發展上的限製,缺乏詞彙,而無法清楚、正確地表達想法,以致表達錯誤,並可能會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