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部日記的公開
這不是人們概念中的那種日記,它由一些劄記、散論、隨筆和詩歌的斷章組成,是詩人式的——隨意、跳躍、簡約、生動,這是一種獨特的文體。1954年夏天,艾青接受智利眾議院議長的邀請,前往智利參加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的五十壽辰紀念活動,這是一次旨在“保衛世界和平”的活動。當時,國際上許多有影響的文學家、藝術家彙聚在聖地亞哥,包括蘇聯作家愛倫堡,巴西畫家亞馬多等。艾青在日記中所記錄的就是1954年7月12日至8月日這一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當時與艾青同行的還有作家蕭三和中聯部的副部長趙毅民。
艾青始終是一個童心未泯的、富有情趣與藝術氣質的詩人。他早年在法國巴黎經曆過流浪藝術家的生活,還參加過“後期印象派”的沙龍畫展,他的一些有關文學和藝術的觀念貫穿其一生,形成了一種觀察生活的獨特的視角,這一點,在《旅行日記》中也可見一斑。
在這次活動中,艾青與聶魯達一見如故,聶魯達稱艾青為“屈原時代留下來的惟一的中國人”,艾青說聶魯達是“風、水、陽光的朋友”。
艾青從南美洲回來後,出版了一本單薄的詩集《海岬上》,其中的一些詩的原始手稿就在這部《旅行日記》中,這對了解一位詩人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手法是十分難得的資料,其中比較著名的詩作有——《礁石》、《一個黑人姑娘在歌唱》、《在智利的海岬上》等。而這部詩集,很快就成為了一次接踵而至的批判艾青的現行材料,艾青後來被劃為“右派”分子,開始了近二十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是一部比較私密的旅行記錄,聯係到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氣氛和環境,可以隱約地看出一位未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的詩人的形象,他的藝術還沒有完全被政治所代替。艾青也許從沒有想到這部日記會被公開,因為他在落筆時是隨心所欲的、隻言片語的,缺少通常的文字表達時所注重的修辭、延續性和邏輯關係,但是,存在於人們直覺中的,甚至是淺意識的、第一反應的種種判斷,往往可以更真實地裸露出其本質。對於詩人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
日記寫於1954年,已過去了整50年。今年又逢聶魯達誕辰100周年,此書的即時出版,有如天意,是對兩位詩人的紀念。
旅行日記
請我們在布拉格總統府附近古老的飯店吃飯,吃鵝肉煮饅頭。
六個人連小費共花了一百克朗。
布拉格人口約一百萬。布拉格的建築保留了古典的風格,市區裏麵很少現代的構成主義的建築。
工藝品很精美,賣工藝品的商店也很多,說明人民的生活水平高。
街上的人服裝整潔而高雅。
兒童的小車很好,淺色絨質的被單和墊褥。很多街道都用同等大小的方形石塊所鋪成。
七月十二日辦瑞士過境簽證,買布拉格到蘇黎世的飛機票。
十二日,晚七時半D來,穿了一身黑色的褲裝。譯了一首捷克詩給我聽,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士兵向隊長的報告,自己犧牲的經過。
後來四個人玩“你不要發脾氣”棋。她一連贏了兩盤。
D說話很慢,很溫文,也很嚴肅。
斯大林紀念碑在山上,是一個石雕的群像,尚未完工。
維也納人口一百七十多萬人。
寫了一首《維也納》。
捷克大水,奧國也大水。
上下火車都不查票,就在車上查,省一些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