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三(1 / 2)

第六十二章 三

莽蒼蒼的天台山臥於地平線上,層層疊疊,一山比一山高,真如鋪向九天的天台。

戚繼光、譚綸帶著從人騎馬去杭州,正經過天台山下。

譚綸靈機一動,向戚繼光提議,反正我們也不急,何不去遊一回天台山?也算忙裏偷閑。

戚繼光也正有此念。他不知多少次往返杭州,天台山是必經之路,卻沒有機會一瞻風采。

沈四維首先響應,她早就聽說天台山了,也算得上是佛教名山了。聽說是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呢,不可不觀光其勝。

戚繼光說,既然譚公提議,咱們就上天台山觀一次光。

上山二十多裏路,他們商定,今天可不必急於上山,不妨借住於山下的國清寺,就衝柳公權那“大中國清之寺”的題匾,就值得一看。

譚綸也同意先遊國清寺。

戚繼光便讓陳子平帶人去打前站,號幾間僧房。陳子平帶了兩個人策馬前行了。

一到國清寺山門前,“大中國清之寺”的泥金大匾在石牌坊上十分醒目。幾個人下馬仰觀。

方丈慧法大師早隨陳子平迎出來,對戚繼光、譚綸施禮:不知二位大官人來隨喜,有失遠迎。

戚繼光施禮道,禪師不必客氣,我們也是臨時決定來瞻仰寶刹,給禪師添麻煩了。

譚綸問慧法大師,這座廟好像是隋代建的吧?

慧法大師說,一開始是。屢建屢毀,現在這座寺,是本朝開國後重建的。

戚繼光請教慧法大師,有一種說法,說隋開皇中,天台宗創始人智剴創建此寺,是嗎?

慧法大師說是。但剛奠基,他就圓寂了,開皇十八年,晉王楊廣承其遺願建成,初名天台寺,智剴曾說過,北周、北齊、陳三國成一,有大勢力能為此寺,寺若成,國即清,當呼為國清寺。所以隋大業元年賜額國清寺了。

譚綸又問,柳公權是什麼時候題的寺名?

慧法大師答,那是唐大中五年,在廟毀了重建時請柳公權題的。

早晨,天光未爽,一片濃霧鎖著宛如天梯的天台山脈。

一行人都拄著一根竹竿沿著窄小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登,不一會兒,濃霧轉成了霏霏細雨,每個人身上都淋濕了,沈四維冷得發抖。

戚繼光雅興甚濃,邊走邊吟詩:

亂後遺黎始卜家,春深相與事桑麻。

綠雲萬頃無閑地,浪說河陽一縣花。

譚綸拍手稱讚:好詩!

沈四維對戚繼光埋怨道,還有閑情逸致作詩?好冷啊!你怎麼聽信野僧這樣荒唐之言?人死了,火化,燒的不過是臭皮囊,怎麼會異香撲鼻?

原來國清寺方丈慧法大師無意中透露,本寺有一位年過八旬的掛錫老僧,日前算定日子,說他將要在明天圓寂,叫僧眾到天台山頂峰華頂去火化他,屆時會有異香繞天台。

人可預知生死,到如此準確程度嗎?戚繼光來了興趣,就約同樣好奇的譚綸起早前往。哪承想會遇雨!

戚繼光叫沈四維別後悔,登高望遠也好,上哪兒找這樣的機會?你看人家譚公!

隻見譚綸在一個知客僧的引領下,披件袈裟遮雨,拄杖走在最前麵,腳步輕鬆,勁頭十足,他倒像個不畏險阻的行腳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