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二(1 / 1)

第十八章 二

胡宗憲正在巡撫衙門批答公文。俞大猷、譚綸、唐堯臣坐在下麵。

胡宗憲感到很棘手,這次倭寇聲東擊西,頻頻得手,使官軍處處被動,他連給朝廷的奏疏都沒法寫,既不能文過飾非,也不敢據實奏報。他把幾位下屬找來,想聽聽他們的看法。

俞大猷分析不能取勝的原因,在於我們各衛所的兵力僅夠守衛,不敢出擊,我們的機動兵力有限,必然疲於奔命。

譚綸覺得應有機動兵力。他不是帶兵的,卻也願分憂,他已把鄉兵重新召集起來,得訓練訓練才能上陣。

胡宗憲表示首肯,鄉兵雖不可能充當主力,也可應急。兩廣狼土兵已到了,這回能好些。

俞大猷又一次提到,倭寇判斷攻守難易,好像很準確,他仍疑心有內奸。

光疑心有什麼用?胡宗憲叫大家留意訪查、防範。查出來絕不寬貸。

送走了各位將領,胡宗憲把譚綸單獨留下。

譚綸問起戚繼光的消息,胡宗憲麵帶喜色,說已從山東出發了,總算把戚繼光盼來了。他方才不好在眾將領麵前露出過分倚重戚繼光的傾向,怕別人不高興。

譚綸斷言,他不會讓胡大人失望的。

這時,徐渭進來,他向譚綸打了招呼。他依然一派儒雅風流氣概,他拿了一份公函放到胡宗憲案上,說,戚繼光正晝夜兼程往浙江趕,這是從汜水渡發來的函。

到了汜水渡就快了,胡宗憲很高興,浙江抗倭,正是用人之秋啊。

譚綸也說胡公慧眼識珠,果真把他要來了,這一下,浙江抗倭就有望了。

門上又有人來報,鹽運副使宋大人來見胡大人。

胡宗憲叫快請。

徐渭從側門出去。

宋朝舉邁著方步進來,向他二人拱拱手,胡宗憲問他:“聽說上次倭寇入侵,貴府一處鄉間房舍險些蒙難?”

宋朝舉說:“托胡大人福,躲過了一劫。聽說戚繼光快到了?”

他的消息這麼靈?這令胡宗憲很詫異,胡宗憲回答說:“也就這幾天了。”

宋朝舉說:“戚繼光真像胡大人說的那麼神奇嗎?我覺得他誇誇其談,未必不是紙上談兵。”

胡宗憲想起在京城浙江會館宴席上戚繼光與宋朝舉唇槍舌劍的那場爭論,知道宋朝舉對戚繼光抱有成見,就不想多說,但總還是自信地告訴他,自己看人是從來不走眼的。

宋朝舉是有備而來,他稟報了表侄女練鄉兵的事。這次倭寇之亂,吳春柳全家被殺,所在的塗下橋鎮也毀於兵火,他們召集幸存百姓,開始辦鄉兵了。

譚綸一聽,拍手叫好。他就正在辦鄉兵啊!如果百姓都能辦團練自衛,對防倭是有好處的。

宋朝舉不敢頂撞譚綸,一邊順著他說,鄉兵該辦,但又強調,譚綸辦鄉兵是官辦,吳春柳辦鄉兵可就是純屬私辦了。譚綸認為,不必拘泥於形式。宋朝舉說,百姓辦鄉兵,有一利必有一弊,民間一旦有了軍隊,對朝廷來說未必是幸事。萬一上頭怪罪下來……

這話等於給胡宗憲敲了警鍾,“對朝廷來說未必是幸事”,這句話切中要害。鄉兵、民間團練如同籠子裏的老虎,一旦放出籠子,就怕再也關不回去了。曆代君王都不會開這個口子。

胡宗憲肯定了宋朝舉所言是有道理的。譚綸認為,民軍輔助官軍抗倭總是好事,浙江不比內地,可便宜行事。

作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出了事,他必須全兜著,越雷池的事少幹為妙。所以胡宗憲表態說,還是謹慎為好,宋公所慮不是沒有道理的,有官員辦,尚可控製,純粹民軍不宜放縱,還是解散為好。

宋朝舉放下心了,沒白來。

胡宗憲又問他們現在何處集結?

宋朝舉說在塗下橋一帶。

胡宗憲倒會用人,既是宋公表侄女領頭,就煩請宋公去傳諭他們,立即解散,各回各家,不過要好言好語規勸,不可傷民眾之心。

宋朝舉有些不情願,說他去怕不合適。因勸阻表侄女,已經鬧得不大愉快了。他去了,是公事也變成私事了。

胡宗憲卻說這沒關係,現在是官府出麵,他想了想,又說那就麻煩譚知府同宋公走一趟,不就公私兼有了嗎?

譚綸樂得應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