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能否走出痛苦,取決於是否肯定自己的價值(1 / 1)

“青少年群體中的不安全感泛濫成災。因為你周圍的人都找不到自我,都在苦苦尋求別人的接納,所以就會形成一種瘋狂的氛圍——每個人都在人際交往中掙紮生存,很少有人可以自信地說:‘我愛每個人,每個人都愛我。如果你不愛我,那是你的損失。’”

我們的人生之路上會有各種無法預料的痛苦,可能是因為被別人排斥,可能是受到過身體或心理虐待,當事人往往難以向他人轉述,隻能自我壓抑或排解,或是自我否定與毀滅。這時候,能否走出來取決於是否肯定自己的價值,是否堅守自己的信念。當一個人能夠相信自己的價值,就不會放棄希望,會選擇繼續努力,用行動爭取一個更為美好的未來。

被排斥的珍妮

尼克·胡哲的一個朋友的女兒叫珍妮,10多歲的時候轉到新學校,沒有一個新朋友。並且有一個叫勞拉的女孩非常提防她,把她當作競爭對手,也說服別人不要理她。因為孤單,珍妮哭了很多次,但哭完以後,她仍是很勇敢,珍妮的父母告訴她要相信自己,“做你自己,會有人聚到你身邊的”,珍妮做回了自己,不再患得患失,繼續做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友好而有趣,她的心裏漸漸輕鬆了起來。很快,她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後來,珍妮和勞拉還進入了同一所大學,有一天勞拉找到珍妮,希望能和珍妮成為朋友,你猜珍妮怎麼說,她說:“那真是太棒了!”珍妮贏了,她贏在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一個優秀的人。這種自信散發出來的魅力,將與她有相同特質的人吸引過來,形成了好的朋友圈,最後甚至扭轉了勞拉的態度。

從珍妮的故事中,你能看到你自己嗎?在生命的某個階段,學校、職場,抑或是家庭,被某些人排斥是很正常的現象。最怕的是,在這種正常的現象麵前,你開始懷疑和放棄自己,轉向與排斥你的人妥協,這種妥協,可能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別人雖然接納了你,但你已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戴上那套虛偽的麵具,別扭得難受。另一種是別人仍然排斥你,你仍然不是他們中的一員,你因為孤單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你甚至忘記了自己是誰,自怨自艾使你完全進入了受害者的角色,在自我陰影裏不斷蹉跎。

可是珍妮不是,她沒有放縱自己進入那種迫切希望融入團隊的瘋狂的不安感,她沉著地做著自己,相信上帝愛她,愛一個真實的她,而不是苦苦尋求別人接納的她。這是她的成功之處,先做自己,再交朋友。

如何轉化你的痛苦

在尼克·胡哲的前進旅途中,維克多·馬克思是他最有熱情的旅伴之一。維克多的故事可謂是一個傳奇,他的母親結過八次婚,有一個經常折磨他的繼父曾將他的頭按在水裏,用槍威脅他,他在3歲到7歲之間受到過多次性虐待和身體虐待。有一次受到性騷擾後,施暴者將他關在商用冷氣機裏,直到家人“找到我並把我暖過來”。這些痛苦使他無法自我化解。在專業治療過程中,維克多依靠強大的信念,將自己扳回到更為正麵的人生道路上來。他將自己的童年故事和信念實踐與問題青少年分享,引起了他們的共鳴,因為這些問題青少年大多經受過暴力和虐待,維克多開誠布公地分享自己的苦難經曆的同時,也給他們進行了療傷。

美國曾經做過調查,童年受過虐待的人,長大後一部分人會成為暴力行為的反對者,他們通過社會工作推動更為和平的社會;而另一部分人會成為暴力行為的繼承者,對別人施以暴力。

這個調研結果很有趣,就是說,同樣的痛苦,會導致兩種不同的人生,而這個選擇的權利,完全在於那個承受痛苦的人。當他缺乏信念自暴自棄時,他就淪為他童年害怕的那種人,充滿怒氣,通過暴力來發泄,他看不到別的可能性,從而成為施虐者。而如果他心懷希望,充滿對和平與愛的期盼,同時具有堅持不放棄的信念,相信人生有更美好的可能性,他就會通過各種途徑尋求自我療愈,而這個自我療傷的過程,也就是走向愛與希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