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任何孩子都不該被限製在少數人的團隊裏(1 / 1)

“標簽可以提供誘人的藏身之處,有些人拿來當作借口,但也有人超越了它們。有許多人被貼上‘身障者’或‘失能者’的標簽,卻能夠超越別人認為他們應該有的限製,過著充滿活力的生活,從事重要工作。所以我鼓勵你打破人生的任何限製,盡情探索並發展你的天賦。”

當尼克·胡哲步入學步期時,尼克的父母認為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應該被限製在某個少數人的團體裏,他們認為尼克應該和普通孩子一起玩、一起學習,而不是由於生理上的不同,與世界隔絕,變成封閉的、害羞的、無法行動的人。尼克的父母成功了,尼克成為當時澳大利亞第一批進入主流學校就讀的身障學童之一。

你隻不過少了某些小零件而已

尼克的媽媽經常和小尼克說:“尼克,你要和普通小孩一起玩,因為你就是個正常的孩子,隻不過少了某些小零件而已。”即使當醫療團隊建議尼克的父母讓他跟其他有“身心障礙”的小孩一起玩,尼克的父母仍然認為不合適,孩子不應該受到人為的限製,世界是屬於所有人的,既包括多數普通人,也包括少數特殊人,他們的孩子應該和別人一樣,在更廣闊的世界裏曆練。

尼克的父母從小就開始培養尼克的觀念——不要因為被貼上殘疾的標簽,就自我限製進一個封閉的世界。你有沒有被貼上分類或限製的標簽?因為這樣的標簽無處不在,性別、學曆、年齡、出身,甚至相貌、口音、身高與體重,都會被分門別類。你可以讓這樣的標簽限製你,也可以超越這樣的限製,過著更有活力的生活。

這個世界為了管理的方便,經常用標簽把人們分成三六九等,大家也習慣帶著標簽生活與交際,盡管有時這種標簽雖然方便,卻限製了人們的活動範圍與空間。尼克的父母認為,凡是生命均為平等,均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他們打破醫療團隊的想當然,給了尼克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雖然不乏風險,但正是這種冒險,使尼克有了走向全世界的可能。

我們也許很少在大街上看見殘疾人,他們隻在各個專屬機構裏活動,或是索性待在家裏,這確實是“安全”了,但也封閉了。每個生命都有自己專屬的才華和稟賦,但是有些人卻因為自我封閉,而限製了自己的成長與發揮,遠離了更有激情與光彩的人生之路。

行動帶來回應

當尼克·胡哲到了上小學的年紀,父母努力去遊說四方,讓他不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由於他們堅定不屈的信念,尼克成為澳大利亞第一批進入主流學校就讀的身障兒童之一。

當尼克的父母四處遊說,爭取尼克進入學校時,這難道僅僅因為人生而平等嗎?看這之後引起的連鎖效應吧!後來尼克的優異成績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他和妹妹一起坐在輪椅上的大照片被刊登出來,標題是“融入主流,身障兒大放異彩”,很快政府部門也來視察了,慈善機構也來捐款了。尼克一家獲得的資助可以使尼克擁有電動特製輪椅了,這是雪中送炭啊!如果沒有父母堅持讓他上主流學校,如果沒有尼克本人的努力和樂觀,也許,尼克就會和很多殘疾人一樣,被框在他們的獨屬區域裏生活,主流世界的資源怎麼可能向尼克傾斜呢?

尼克每往前走一步,都在打破人們心目中僵固的舊框框,尼克能做這個,尼克能做那個。一定要萬事俱備才能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嗎?不是的,幸福美滿不在你自以為是的思想裏,也不在房子票子車子裏,而在於你是否跳出框框,是否能努力不放棄地去活,去認真地、不辜負地活著,幸福是這樣活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當你努力試著去做時,你會激發你全身的能量,你會吸引身邊的資源,你會逐步培養自己的能力,你會發現你的興趣,你會將信念逐步轉化成行動,並用行動繼續堅固你的信念,你將遠離負麵的思想,並走向正麵的行動,而每一次行動,都會將一個更好的自己向前推進。看看尼克的今天你就知道了,如果尼克一直躲在自己無手無腳的陰影裏自悲自憐的話,怎麼會有如此絕妙的人生體驗和你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