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茅屋秋風(3 / 3)

一路上,馬步歸說:“劉主任啊,你不去見一下當年村裏的小芳嗎?”劉富貴說:“小芳恐怕早已成了老芳,還是不見為好,就讓她在我心裏的記憶永遠保留著當年的清純美麗。”林文建插話說:“老馬啊,今天回去你又可以寫首詩了。”馬步歸說:“我的那本小說還未寫完,不過,來了靈感寫詩也是可以考慮的,題目就叫《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旁邊的高振民問:“老馬在寫什麼小說啊?”馬步歸說:“《 一個男人和四個女人不得不說的那些事兒 》。”一行人聽了,都忍不住笑出聲來,高振民繼續調侃說:“老馬將來必定會成為我們國稅局的大作家和詩人,將來出了書,手稿千萬要保留好,若幹年後說不定成了文物,價值連城啊。”

談笑間來到了一個孤寡老人家,推開房門,一老頭衣衫襤褸,目光呆滯,麵如土灰,正躺在床上,蔡躍進說:“老人家,市裏的領導來看您了。”老人這才說好好好,蔡躍進告訴大家,老人家眼睛瞎了兩年,一個孫女在外讀書,家裏再沒什麼人。高振民說:“老人家,您今年高壽?”老人說:“七十三了,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活不過今年啦。”林文建從蔡躍進手裏接過一袋衣服,放在床邊說:“老人家,我們給您帶了幾件幹部捐贈的衣服,等您孫女回來時,叫她清理一下,將就著穿吧。”馬步歸將一個信封遞給高振民,高振民握住老人的手,把信封塞到了他手裏,誰言局長心,報得三春暉。老人顫著手說:“謝謝了,謝謝了。”劉富貴又掏出兩百元錢,蹲到老人家麵前說:“李大爺,我叫劉富貴,您還記得嗎?我是當年的知青小貴子呀。”老人用手摸摸索索著說:“是小貴子嗎?快三十年了啊,當年,啊……啊……”一時竟哽咽起來,劉富貴的淚水止不住溢了出來,將錢塞到老人手裏,說:“您老多保重,我以後會常來看看您的。”

走出李大爺家,大家心裏都很沉悶,高振民感歎道:“解放都五十多年了,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沒想到大山裏還有這麼貧困的老百姓,中國的農民真的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農民啊,那些一擲千金的貪官、為富不仁的商人,真該到這裏來好好看看,淨化自己肮髒的靈魂。”林文建問蔡躍進,新農村建設對村裏有沒有特別的扶持政策?蔡躍進說:“每個鄉隻有一個試點村,鄉裏把試點定在山下的謝家村,那裏靠著公路,交通方便,老百姓的日子比我們月塘強多了,唉,誰叫我們是‘寡婦睡覺上麵沒人啊’。”林文建就瞥了一眼蔡躍進,對陳東海說:“東海,你明天去一趟鄉政府,彙報一下扶貧的思路,回去後我和高局長找找市裏領導,爭取把月塘村戴帽列為新農村試點村,那樣的話就可以得到很多政策優惠和物資援助,關鍵是先把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修好,路通了,就好辦事了。”蔡躍進和同行的村幹部聽了,眼裏都閃出興奮的光芒,說:“這樣的話,月塘村就有救了,月塘的老百姓終於有了盼頭。”

慰問完畢,正準備開飯,蔡躍進接到了鄉裏呂書記的電話,說他和鄉長正在趕往月塘的路上,要他們等著,一起陪國稅局的領導吃飯。高振民和林文建是堂堂的市國稅局局長,呂書記和鄉長自然不敢怠慢眼前送來的這尊財神菩薩,於是聽到信後,風急火燎地趕過來。柴火燒出來的飯菜聞著都有一股煙香,呂書記說:“到了山裏,沒別的招待,山裏寒氣重,就嚐嚐農家自釀的米酒,去去寒氣吧。”說著一人倒了一大碗,高振民喝得臉都紅了,林文建說:“月塘這地方資源豐富,但自然條件太差,關鍵是要把通往山外的公路修好,這樣村民才能進得來出得去,資源也就才能變成財源。”呂書記說:“是啊,交通製約了經濟的發展,這幾年,山外麵的村新農村建設轟轟烈烈,路麵鋪水泥,屋頂帶花園,不少家戶都蓋了樓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可月塘,唉,基本還是老樣子,與山外比,越來越落後了啊。”高振民說:“回去後,我們找一下市裏領導,爭取把月塘列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獲得一些政策和物資上的支持,另外我們再資助一點,你們鄉裏也到縣上爭取一點,共同來把月塘通往山外的路修好,早日脫貧。”回過頭來又對陳東海說:“東海,這幾天你和蔡書記他們先作個預算,看看需要多少資金,回市裏再商量。”

把陳東海安頓下來後,高振民他們準備打道回府,呂書記他們好說歹說挽留,高振民說:“你們別客氣了,我們家裏都還事多啊。”呂書記他們自然不好再勉強,打開了車門,高振民回頭關切地對身後的陳東海說:“我們常會來看你的,你就安安心心把扶貧工作搞好。”

返城的路上,林文建私下裏對高振民說:“扶貧工作很艱辛啊,東海能接受任務,體現了很高的境界。”高振民說:“是啊,這年頭像陳東海這樣默默奉獻的幹部太少了,到年底,黨組把他的正科職議一下,不能讓老實人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