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⑨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補左右內史﹑⑩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⑾文學掌故補郡屬,⑿備員。請著功令。佗如律令。”製曰:“可。”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
注①正義自此以下,皆弘奏請之辭。
注②集解漢書百官表孔臧也。
注③正義校,教也。可教道蓺也。
注④正義序,舒也。言舒禮教。
注⑤正義庠,詳也。言詳審經典。
注⑥索隱上時兩反。屬音燭。屬,委也。所二千石,謂於所部之郡守相。
注⑦索隱計,計吏也。偕,俱也。謂令與計吏俱詣太常也。
注⑧索隱謂詔書文章雅正,訓辭深厚也。
注⑨集解徐廣曰:“一雲‘次治禮學掌故’。”
注⑩正義案:左右內史後改為左馮翊﹑右扶風。
注⑾索隱蘇林曰;“屬亦曹吏,今縣官文書解雲‘屬某甲’。”
注⑿索隱如淳雲:“漢儀弟子射策,甲科百人補郎中,乙科二百人補太子舍人,皆秩比二百石;次郡國文學,秩百石也。”
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①高祖於魯南宮。②呂太後時,申公遊學長安,與劉郢同師。③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④戊不好學,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⑤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複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⑥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⑦
注①索隱按:漢書雲“申公少與楚元王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
注②正義括地誌雲:“泮宮在兗州曲阜縣西南二百裏魯城內宮之內。鄭雲泮之言半也,其製半於天子之璧雍。”
注③索隱案:漢書雲“呂太後時,浮丘伯在長安,申公與元王郢客俱卒學”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楚元王劉交以文帝元年薨,子夷王郢立,四歲薨,子戊立。
郢以呂後二年封上邽侯,文帝元年立為楚王。”
注⑤集解徐廣曰:“腐刑。”
注⑥集解徐廣曰:“魯恭王也。”
注⑦索隱謂申公不作詩傳,但教授,有疑則闕耳。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韂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嚐受詩申公,綰為禦史大夫。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①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注①集解徐廣曰:“馬車。”
弟子為博士者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①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碭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繆生②至長沙內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③為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注①集解徐廣曰:“孔鮒之弟子襄為惠帝博士,遷為長沙太傅,生忠,忠生武及安國。安國為博士,臨淮太守。”
注②索隱繆音亡救反。繆氏出蘭陵。一音穆。所謂穆生,為楚元王所禮也。
注③集解漢書音義曰:“姓闕門,名慶忌。”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紂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
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麵,非弒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雲,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①不為不知味;
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注①正義論衡雲:“氣熱而毒盛,故食馬肝殺人。又盛夏馬行多渴死,殺氣為毒也。”
竇太後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①太後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書乎?”②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後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後默然,無以複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③久之,病免。
注①索隱此家人言耳。服虔雲:“如家人言也。”案:老子道德篇近而觀之,理國理身而已,故言此家人之言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司空,主刑徒之官也。”駰案:漢書音義曰“道家以儒法為急,比之於律令”。
注③集解徐廣曰:“哀王乘也。”
今上初即位,複以賢良征固。諸諛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餘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孫弘亦征,①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
注①集解徐廣曰:“薛縣在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