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正義姚承雲:“儒謂博士,為儒雅之林,綜理古文,宣明舊藝,鹹勸儒者,以成王化者也。”
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韂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②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餘君③無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④
注①索隱案:謂學者課功著之於令,即今學令是也。
注②正義鄭玄雲:“魯哀公十一年。是時道衰樂廢,孔子還,修正之,故雅頌各得其所也。”
注③索隱案:後之記者失辭也。案家語等說,雲孔子曆聘諸國,莫能用,謂周﹑鄭
注④集解徐廣曰:“錄,一作‘繆’。”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①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韂,②子張居陳,③澹台子羽居楚,④子夏居西河,⑤子貢終於齊。⑥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並爭於戰國,懦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閑,學者獨不廢也。
注①索隱案:子夏為魏文侯師。子貢為齊﹑魯聘吳﹑越,蓋亦卿也。而宰予亦仕齊為卿。餘未聞也。
注②集解案: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死於韂,時孔子尚存也。
注③正義今陳州。
注④正義今蘇州城南五裏有澹台湖,湖北有澹台。
注⑤正義今汾州。
注⑥正義今青州。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①六蓺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②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③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注①正義顏雲:“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湣儒鄉。溫湯西南三裏有馬穀,穀之西岸有坑,古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韂宏詔定古文尚書序雲‘秦既焚書,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種瓜於驪山陵穀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視。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孔子八世孫,名鮒字甲也。”
注③索隱上音丁革反。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齊魯之閑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蓺,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於是喟然歎興於學。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①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征用,②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後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注①正義顏雲:“陳豨﹑盧綰﹑韓信﹑黥布之徒相次反叛,征討也。”
注②正義言孝文稍用文學之士居位。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
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①於齊則轅固生,②於燕則韓太傅。③言尚書自濟南伏生。④言禮自魯高堂生。⑤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⑥於趙自董仲舒。及竇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⑦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注①集解徐廣曰:“一作‘陪’。”韋昭曰:“培,申公名,音扶尤反。”索隱徐廣雲“培,一作‘陪’,音裴”。韋昭曰“培,申公之名,音浮”。鄒氏音普來反也。
注②正義申,轅,姓;培,固,名;公,生,其處號也。
注③索隱韓嬰也。為常山王太傅也。
注④索隱按:張華雲名勝,漢紀雲字子賤。
注⑤索隱謝承雲“秦氏季代有魯人高堂伯”,則“伯”是其字。雲“生”者,自漢已來儒者皆號“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
注⑥索隱毋音無。胡毋,姓。字子都。
注⑦集解徐廣曰:“一雲‘自齊為天子三公’。”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曰:“丞相禦史言:①製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屋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湣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鹹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裏之化,以廣賢材焉’。謹與太常臧﹑②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裏有教,夏曰校,③殷曰序,④周曰庠。⑤其勸善也,顯之朝廷;
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⑥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⑦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⑧恩施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