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秦地東至河。⑥
注①正義射音石也。
注②正義左傳雲僖公十五年,秦晉戰於韓原,秦獲晉侯以歸。括地誌雲:“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八裏。十六國春秋雲魏顆夢父結草抗秦將杜回,亦在韓原。”
注③正義騺音致,又敕利反。國語雲:“晉師潰,戎馬還,濘而止。”韋昭雲:
“濘,深泥也。”
注④正義括地誌雲:“野人塢在岐州雍縣東北二十裏。”按:野人盜馬食處,因名焉。
注⑤集解賈逵曰:“諸侯雍餼七牢。牛一羊一豕一為一牢也。”
注⑥正義晉河西八城入秦,秦東境至河,即龍門河也。
十八年,齊桓公卒。二十年,秦滅梁﹑芮。①
注①正義梁﹑芮國皆在同州。秦得其地,故滅二國之君。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梁,我母家也,①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後,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故子圉妻。
重耳初謝,後乃受。繆公益禮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注①正義子圉母,梁伯之女也。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①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②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③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注①正義王居於泛邑也。
注②正義韂地也,今濮州。
注③正義左傳雲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圍鄭。杜預雲:“文公過鄭,鄭不禮之。”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裏傒,對曰:
“徑數國千裏而襲人,希有得利者。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不可。”
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裏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日,百裏傒﹑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何也?”①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②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殽阨矣。”③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④不敗何待!”兵至滑,⑤鄭販賣賈人⑥弦高,⑦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滑,晉之邊邑也。
注①正義沮,自呂反。沮,毀也。左傳雲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不見其入也。”
注②正義與音預。
注③正義殽音胡交反。阨音厄。春秋雲魯僖公三十三年,晉人及薑戎敗秦師於殽。括地誌雲:“三殽山又名嶔岑山,在洛州永寧縣西北二十裏,即古之殽道也。”
注④正義左傳雲:“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杜預雲:“王城北門也。謂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也。”
注⑤正義為八反。括地誌雲:“緱氏故城在洛州緱氏縣東二十五裏,滑伯國也。
韋昭雲,姬姓小國也。”
注⑥正義賣,麥卦反。賈音古。左傳作“商人”也。
注⑦集解人姓名。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遂墨衰絰,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文公夫人,秦女也,①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裏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遂複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注①集解服虔曰:“繆公女。”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繆公於是複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①秦不利,引兵歸。
注①集解杜預曰:“馮翊合陽縣西北有衙城。”正義括地誌雲:“彭衙故城在同州白水縣東北六十裏。”
戎王使由餘①於秦。由餘,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繆公賢,故使由餘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餘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餘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②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於是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③“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餘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誌;④為由餘請,以疏其閑;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餘。
君臣有閑,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繆公曰:“善。”因與由餘曲席而坐,⑤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縱,而後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於是秦乃歸由餘。由餘數諫不聽,繆公又數使人閑要由餘,由餘遂去降秦。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注①正義戎人姓名。
注②正義罷音皮。
注③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內史,周官也。”
注④集解徐廣曰:“奪,一作‘徇’。”
注⑤正義按:黙在穆公左右,相連而坐,謂之曲席也。
三十六年,繆公複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①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繆公乃自茅津②渡河,③封殽中屍,④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於軍曰:“嗟士卒!聽無嘩,餘誓告汝。古之人謀黃發番番,⑤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裏傒之謀,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餘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曰:“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⑥卒得孟明之慶。”
注①集解徐廣曰:“左傳作‘郊’。”駰案:服虔曰“皆晉地,不能有”。正義鄗音郊。左傳作“郊”。杜預雲:“書取,言易也。”括地誌雲:“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縣西北九十裏。又雲南郊故城在縣北十七裏。又有北郊故城,又有西郊古城。左傳雲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也。”括地誌雲:“蒲州猗氏縣南二裏又有王官故城,亦秦伯取者。”上文雲“秦地東至河”,蓋猗氏王官是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在大陽。”正義括地誌雲:“茅津在陝州河北縣﹑大陽縣也。”
注③正義自茅津南渡河也。
注④集解賈逵曰:“封識之。”正義左傳雲:“秦伯伐晉,濟河焚舟,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屍而還。”杜預雲:“封,埋藏也。”
注⑤正義音婆。字當作“皤”。皤,白頭貌。言發白而更黃,故雲黃發番番,*(以申思)*謂蹇叔﹑百裏奚也。
注⑥集解服虔曰:“周,備也。”
三十七年,秦用由餘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裏,①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②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③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④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複東征也。”繆公子四十人,其太子罃代立,是為康公。
注①正義韓安國雲“秦穆公都地方三百裏,並國十四,辟地千裏”,隴西﹑北地郡是也。
注②集解皇覽曰:“秦繆公頉在橐泉宮祈年觀下。”正義廟記雲:“橐泉宮,秦孝公造。祈年觀,德公起。蓋在雍州城內。”括地誌雲:“秦穆公頉在岐州雍縣東南二裏。”
注③正義毛萇雲:“良,善也,三善臣也。”左傳雲:“子車氏之三子。”杜預雲:“子車,秦大夫也。”
注④正義行音胡郎反。針音其廉反。應劭雲:“秦穆公與髃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針虎許諾。及公薨,皆從死。黃鳥詩所為作也。”杜預雲:“以人葬為殉也。”括地誌雲:“三良頉在岐州雍縣一裏故城內。”
康公元年。往歲繆公之卒,晉襄公亦卒;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①在秦。
晉趙盾欲立之,使隨會②來迎雍,秦以兵送至令狐。③晉立襄公子而反擊秦師,秦師敗,隨會來奔。二年,秦伐晉,取武城,④報令狐之役。四年,晉伐秦,取少梁。⑤六年,秦伐晉,取羈馬。⑥戰於河曲,大敗晉軍。晉人患隨會在秦為亂,乃使魏讎餘⑦詳反,⑧合謀會,詐而得會,會遂歸晉。
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⑨
注①正義雍母秦女,故言秦出也。
注②正義韋昭雲:“晉正卿士籒之孫,成伯之子季武子也。食采於隨範,故曰隨會,或曰範會。季,範子字也。”
注③集解杜預曰:“在河東。”正義令音零。括地誌雲:“令狐故城在蒲州猗氏縣界十五裏也。”
注④正義括地誌雲:“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華州鄭縣東北十三裏也。”
注⑤正義前入秦,後歸晉,今秦又取之。
注⑥集解服虔曰:“晉邑也。”
注⑦集解服虔曰:“晉之魏邑大夫。”正義讎音受。又作“儏”,音同。
注⑧正義詳音羊。
注⑨索隱名貑。十代至靈公,又並失名。
共公二年,晉趙穿弒其君靈公。三年,楚莊王強,北兵至雒,問周鼎。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
桓公三年,晉敗我一將。十年,楚莊王服鄭,北敗晉兵於河上。當是之時,楚霸,為會盟合諸侯。二十四年,晉厲公初立,與秦桓公夾河而盟。歸而秦倍盟,與翟合謀擊晉。二十六年,晉率諸侯伐秦,秦軍敗走,追至涇而還。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①
注①集解徐廣曰:“世本雲景公名後伯車也。”索隱景公已下,名又錯亂,始皇本紀作*(哀)*[僖]公。
景公四年,晉欒書弒其君厲公。十五年,救鄭,敗晉兵於櫟。①是時晉悼公為盟主。
十八年,晉悼公強,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軍。秦軍走,晉兵追之,遂渡涇,至棫林而還。②二十七年,景公如晉,與平公盟,已而背之。三十六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而自立,是為靈王。景公母弟後子針③有寵,景公母弟富,或譖之,恐誅,乃奔晉,車重千乘。晉平公曰:“後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對曰:“秦公無道,畏誅,欲待其後世乃歸。”三十九年,楚靈王強,會諸侯於申,④為盟主,殺齊慶封。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⑤後子複來歸秦。
注①集解杜預曰:“晉地也。”正義櫟音曆。括地誌雲:“洛州陽翟縣,古櫟邑也。”
注②集解徐廣曰:“棫音域。”駰案:杜預曰“秦地也”。
注③正義音鉗。
注④正義在鄧州南陽縣[北]三十裏。
注⑤索隱始皇本紀作“爘公”。
哀公八年,楚公子□疾弒靈王而自立,是為平王。十一年,楚平王來求秦女為太子建妻。至國,女好而自娶之。十五年,楚平王欲誅建,建亡;①伍子胥奔吳。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三十一年,吳王闔閭與伍子胥伐楚,楚王亡奔隨,吳遂入郢。楚大夫申包胥來告急,②七日不食,日夜哭泣。③於是秦乃發五百乘救楚,④敗吳師。吳師歸,楚昭王乃得複入郢。哀公立三十六年卒。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
注①正義太子建亡之鄭,鄭殺之。
注②正義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左傳雲:“申包胥如秦乞師,曰:
‘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注③正義左傳雲:“申包胥對秦伯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注④正義左傳魯定公五年,秦子蒲﹑子虎帥車五百乘以救楚,敗吳師於軍祥。
惠公元年,孔子行魯相事。五年,晉卿中行﹑範氏反晉,晉使智氏﹑趙簡子攻之,範﹑中行氏亡奔齊。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
悼公二年,齊臣田乞弒其君孺子,立其兄陽生,是為悼公。六年,吳敗齊師。
齊人弒悼公,立其子簡公。九年,晉定公與吳王夫差盟,爭長於黃池,卒先吳。
①吳強,陵中國。十二年,齊田常弒簡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楚滅陳。秦悼公立十四年卒,子厲共公立。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
注①集解徐廣曰:“外傳雲吳王先歃。”
厲共公二年,蜀人來賂。十六年,爎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①二十一年,初縣頻陽。②晉取武成。二十四年,晉亂,殺智伯,分其國與趙﹑韓﹑魏。二十五年,智開與邑人來奔。③三十三年,伐義渠,虜其王。④三十四年,日食。厲共公卒,子躁公立。
注①集解徐廣曰:“今之臨晉也。臨晉有王城。”正義荔音戾。括地誌雲:“同州東三十裏朝邑縣東三十步故王城。大荔近王城邑。”
注②集解地理誌馮翊有頻陽縣。正義括地誌雲:“頻陽故城在雍州同官縣界,古頻陽縣城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一本二十六年城南鄭也。”正義開,智伯子。伯被趙襄子等滅其國,其子與從屬來奔秦。
注④集解應劭曰:“義渠,北地也。”正義括地誌雲:“寧﹑慶二州,春秋及戰國時為義渠戎國之地也。”
躁公二年,南鄭反。①十三年,義渠來伐,至渭南。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懷公。②
注①正義南鄭,今梁州所理縣也。春秋及戰國時,其地屬於楚也。
注②索隱厲共公子也。生昭太子,未立而卒。太子之子,是為靈公。
懷公四年,庶長□①與大臣圍懷公,懷公自殺。懷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為靈公。②靈公,懷公孫也。
注①正義長,丁丈反。□,竹遙反。□,人名也。劉伯莊音潮。
注②索隱生獻公也。
靈公六年,晉城少梁,秦擊之。十三年,城籍姑。①靈公卒,子獻公②不得立,立靈公季父悼子,是為簡公。簡公,昭子之弟而懷公子也。③
注①正義括地誌雲:“籍姑故城在同州韓城縣北三十五裏。”
注②索隱名師隰。
注③索隱簡公,昭之弟而懷公子。簡公,懷公弟,靈公季父也。始皇本紀雲靈公生簡公,誤也。又紀年雲簡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十二年卒,乃立惠公。
正義劉伯莊雲簡公是昭子之弟,懷公之子,厲公之孫。今*(史)*[秦]記謂簡公是*(厲)*[靈]公子者抄寫之誤。
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①爎洛。城重泉。②十六年卒,③子惠公立。
注①正義春秋官吏各得帶劍。
注②集解地理誌重泉縣屬馮翊。正義重,直龍反。括地誌雲:“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縣東南四十五裏也。”
注③集解徐廣曰:“表雲十五年也。”
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十三年,伐蜀,取南鄭。惠公卒,出子立。
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①殺出子及其母,沉之淵旁。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複強,奪秦河西地。②
注①正義西者,秦州西縣,秦之舊地,時獻公在西縣,故迎立之。
注②正義奪前所上八城也。
獻公元年,①止從死。二年,城櫟陽。②四年正月庚寅,孝公生。十一年,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複合,合*(七)*十七歲而鑘王出。”十六年,桃冬花。十八年,雨金櫟陽。③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④斬首六萬,天子賀以熓煱。⑤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⑥二十四年,獻公卒,⑦子孝公立,⑧年已二十一歲矣。
注①集解徐廣曰:“丁酉。”
注②集解徐廣曰:“徙都之,今萬年是也。”正義括地誌雲:“櫟陽故城一名萬年城,在雍州東北百二十裏。*(櫟陽)*漢七年,分櫟陽城內為萬年縣,隋文帝開皇三年,遷都於龍首川,今京城也。改萬年為大興縣。至唐武德元年,又改曰萬年,置在州東七裏。”
注③正義言雨金於秦國都,明金瑞見也。
注④正義括地誌雲:“堯門山俗名石門,在雍州三原縣西北三十三裏。上有路,其狀若門。故老雲堯鑿山為門,因名之。武德年中於此山南置石門縣,貞觀年中改為雲陽縣。”
注⑤集解周禮曰:“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
注⑥正義在戈反。
注⑦集解徐廣曰:“表雲二十三年。”
注⑧索隱名渠梁。
孝公元年,①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並。淮泗之閑②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③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並。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
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閑,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④西霸戎翟,廣地千裏,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複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髃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⑤
注①集解徐廣曰:“庚申也。”
注②正義並,白浪反。謂淮泗二水。
注③正義楚北及魏西與秦相接,北自梁州漢中郡,南有巴﹑渝,過江南有黔中﹑巫郡也。魏西界與秦相接,南自華州鄭縣,西北過渭水,濱洛水東岸,向北有上郡鄜州之地,皆築長城以界秦境。洛即漆沮水也。
注④正義即龍門河也。
注⑤集解地理誌天水有獂道縣。應劭曰:“獂,戎邑,音桓。”
韂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①求見孝公。
注①正義監,甲暫反,閹人也。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韂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其事在商君語中。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①八年,與魏戰元裏,②有功。十年,韂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③十二年,作為鹹陽,④築冀闕,⑤秦徙都之。並諸小鄉聚,⑥集為大縣,縣一令,⑦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⑧東地渡洛。十四年,初為賦。⑨十九年,天子致伯。⑩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⑾朝天子。
注①正義在同州澄城縣界也。
注②正義祁城在同州澄城縣界。
注③集解地理誌曰河東有安邑縣。正義括地誌雲:“安邑故城在絳州夏縣東北十五裏,本夏之都。”
注④正義括地誌雲:“鹹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鹹陽縣東十五裏,京城北四十五裏,即秦孝公徙都之者。今鹹陽縣,古之杜郵,白起死處。”
注⑤正義劉伯莊雲:“冀猶記事,闕即象魏也。”
注⑥正義萬二千五百家為鄉。聚猶村落之類也。
注⑦集解漢書百官表曰:“縣令長皆秦官。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
注⑧索隱風俗通曰:“南北曰阡,東西曰陌。河東以東西為阡,南北為陌。”
注⑨集解徐廣曰:“製貢賦之法也。”索隱譙周雲:“初為軍賦也。”
注⑩正義伯音霸,又如字。孝公十九年,天子始封爵為霸,即太史儋雲“合*(七)*十七歲而霸王出”之年,故天子致伯。桓譚新論雲:“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伯,此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理,而五帝用德化;
三王由仁義,五伯以權智。其說之曰,無製令刑罰謂之皇;有製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約盟,以信義矯世謂之伯。”
注⑾集解徐廣曰:“開封東北有逢澤。”正義括地誌雲:“逢澤亦名逢池,在汴州浚儀縣東南十四裏。”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①
注①正義虞喜誌林雲:“濮州甄城縣東北六十餘裏有馬陵,澗穀深峻,可以置伏。”按:龐涓敗即此也。
二十二年,韂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①
注①正義商州商洛縣在州東八十九裏,鞅所封也。契所封地。
二十四年,與晉戰鴈門,①虜其將魏錯。②
注①索隱紀年雲“與魏戰岸門”,此雲“鴈門”,恐聲誤也。又下雲“敗韓岸門”,蓋一地也。尋秦與韓﹑魏戰,不當遠至鴈門也。正義括地誌雲:“岸門在許州長社縣西北二十八裏,今名西武亭。”
注②正義七故反。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①是歲,誅韂鞅。鞅之初為秦施法,②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③
注①索隱名駟。
注②正義為,於偽反。
注③集解漢書曰:“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為公士,二上造,三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二年,天子賀。三年,王冠。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齊﹑魏為王。②
注①正義冠音館。禮記雲年二十行冠禮也。
注②索隱齊威王﹑魏惠王。
五年,陰晉人犀首①為大良造。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②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八年,魏納河西地。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③與魏王會應。④圍焦,降之。⑤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⑥十一年,縣義渠。⑦歸魏焦﹑曲沃。⑧義渠君為臣。更名少梁曰夏陽。十二年,初臘。⑨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韓亦為王。⑩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