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楚王馬希範置,以潭州之湘川縣為清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清湘。
秀州,吳越王錢元瓘置,割杭州之嘉興縣為屬而治之。
雄州,南漢劉割韶州之保昌置,治保昌。
英州,南漢劉割廣州之湞陽置,治湞陽。
開封府故統六縣。梁開平元年,割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考城更曰戴邑,許州之扶溝、焉陵,陳州之太康隸焉。唐分酸棗、中牟、襄邑、焉陵、太康五縣還其故,晉升汴州為東京,複割五縣隸焉。
雍丘,晉改曰巳,漢複其故。
長垣,唐改曰匡城。
黎陽,故屬滑州,晉割隸衛州。
葉、襄城,故屬許州,唐割隸汝州。
楚丘,故屬單州,梁割隸宋州。
密州膠西,故曰輔唐,梁改曰安丘,唐複其故,晉改曰膠西。
渭南,故屬京兆,周改隸華州。
同官,故屬京兆府,梁割隸同州,唐割隸耀州。
美原,故屬同州,李茂貞置鼎州而治之。梁改為裕州,屬順義軍節度。後不見其廢時,唐同光三年,割隸耀州。
平涼,故屬涇州。唐末渭州陷吐蕃,權於平涼置渭州而縣廢。後唐清泰三年,以故平涼之安國、耀武兩鎮置平涼縣,屬涇州。
臨涇,故屬涇州。唐末原州陷吐蕃,權於臨涇置原州而涇州兼治其民。後唐清泰三年割隸原州。
鄜州鹹寧,周廢。
稷山,故屬河中,唐割隸絳州。
慈州仵城、呂香,周廢。
大名府大名,故曰貴鄉。後唐改曰廣晉,漢改曰大名。
滄州長蘆、乾符,周廢入清池;無棣,周置保順軍。
安陵,故屬景州,周割隸德州。
澶州頓丘,晉置德清軍。
博州武水,周廢入聊城。
博野,故屬深州,周割隸定州。
武康,故屬湖州,梁割隸杭州。
福州閩清,梁乾化元年,王審知於梅溪場置。
蘇州吳江,梁開平三年,錢鏐置。
明州望海,梁開平三年,錢鏐置。
處州長鬆,故曰鬆陽,梁改曰長鬆。
潭州龍喜,漢乾祐三年,馬希範置。
天長、六合,故屬揚州。南唐以天長為軍,六合為雄州,周複故。
漢陽,故屬鄂州,周置漢陽軍。
氵義川,故屬沔州,周割隸安州。
襄州樂鄉,周廢入宜城。
鄧州臨湍,漢改曰臨瀨;菊潭、向城,周廢。
複州竟陵,晉改曰景陵。
監利,故屬複州,梁割隸江陵。
唐州慈丘,周廢。
商州乾元,漢改曰乾祐,割隸京兆。
洛南,故屬華州,周割隸商州。
隨州唐城,梁改曰漢東,後唐複舊,晉又改漢東,漢複舊。
雄勝軍,本鳳州固鎮,周置軍。
秦州天水、隴城,唐末廢,後唐複置。
成州栗亭,後唐置。
自唐有方鎮,而史官不錄於地理之書,以謂方鎮兵戎之事,非職方所掌故也。然而後世因習,以軍目地,而沒其州名。又今置軍者,徒以虛名升建為州府之重,此不可以不書也。州、縣,凡唐故而廢於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見於今者,及縣之割隸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備職方之考。其餘嚐置而複廢,嚐改割而複舊者,皆不足書。山川物俗,職方之掌也,五代短世,無所遷變,故亦不複錄,而錄其方鎮軍名,以與前史互見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