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方考第三(2 / 3)

延州,故屬保大軍節度。梁置忠義軍,唐改曰彰武。

魏州,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軍,五代皆因之。後唐建鄴都,晉、漢因之,至周罷。大名府,後唐曰興唐,晉曰廣晉,漢、周複曰大名。

澶州,故屬天雄軍節度。晉天福九年置鎮寧軍。

相州,故屬天雄軍節度。梁末帝分置昭德軍,而天雄軍亂,遂入於晉。莊宗滅梁,複屬天雄。晉高祖置彰德軍。

邢州,故屬昭義軍節度。昭義所統澤、潞、邢、洺、磁五州。唐末孟方立為昭義軍節度使,徙其軍額於邢州,而澤、潞二州入於晉。方立但有邢、洺、磁三州。故當唐末有兩昭義軍。梁、晉之爭,或入於梁,或入於晉。梁以邢、洺、磁三州為保義軍。莊宗滅梁,改曰安國。

鎮州,故曰成德軍。梁初以成音犯廟諱,改曰武順。唐複曰成德,晉又改曰順德,漢複曰成德。

應州,故屬大同軍節度。唐明宗即位,以其應州人也,乃置彰國軍。

新州,唐同光元年置威塞軍。

府州,晉置永安軍,漢罷之,周複。

並州,後唐建北都,其軍仍曰河東。

潞州,唐故曰昭義。梁末帝時屬梁,改曰匡義,歲餘,唐滅梁,改曰安義。晉複曰昭義。

廬州,周世宗克淮南,置保信軍。

壽州,唐故曰忠正,南唐改曰清淮。周世宗平淮南,複曰忠正。

五代之際,外屬之州,揚州曰淮南,宣州曰寧國,鄂州曰武昌,洪州曰鎮南,福州曰武威,杭州曰鎮海,越州曰鎮東,江陵府曰荊南,益州、梓州曰劍南東、西川,遂州曰武信,興元府曰山南西道,洋州曰武定,黔州曰黔南,潭州曰武安,桂州曰靜江,容州曰寧遠,邕州曰建武,廣州曰清海,皆唐故號,更五代無所易,而今因之者也。其餘僭偽改置之名,不可悉考,而不足道,其因著於今者,略注於譜。

濟州,周廣順二年置,割鄆州之钜野、鄆城,兗州之任城,單州之金鄉為屬縣而治钜野。

單州,唐末以宋州之碭山,梁太祖鄉裏也,為置輝州,已而徙治單父。後唐滅梁,改輝州為單州。其屬縣置徙,傳記不同,今領單父、碭山、成武、魚台四縣。

耀州,李茂貞置,治華原縣。梁初改曰崇州,唐同光元年複為耀州。

解州,漢乾祐元年九月置,割河中之聞喜、安邑、解縣為屬而治解。

威州,晉天福四年置,割靈州之方渠,寧州之木波、馬嶺三鎮為屬而治方渠。周廣順二年改曰環州,顯德四年廢為通遠軍。

五代置軍六,皆寄治於縣,隸於州,故不別出。監者,物務之名爾,故不載於地理。皇朝軍監始自置屬縣,與州府並列矣。

乾州,李茂貞置,治奉天縣。

磁州,梁改曰惠州,唐複曰磁州。

景州,唐故治弓高。周顯德三年廢為定遠軍,割其屬安陵縣屬德州,廢弓高縣入東光縣,為定遠軍治所。

濱州,周顯德三年置,以其濱海為名。初,五代之際,置榷鹽務於海傍,後為贍國軍,周因置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為屬縣而治渤海。

雄州,周顯德六年克瓦橋關置,治歸義;割易州之容城為屬,尋廢。

霸州,周顯德六年克益津關置,治永清,割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為屬。

通州,本海陵之東境,南唐置靜海製置院,周世宗克淮南,升為靜海軍,後置通州,分其地置靜海、海門二縣為屬而治靜海。

筠州,南唐李景置,割洪州之高安、上高、萬載、清江四縣為屬而治高安。

劍州,南唐李景置,割建州之延平、劍浦、富沙三縣為屬而治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