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堯曰第二十(3 / 3)

長短也。本起黃鍾之長,以子黍中者,一黍之廣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

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而此不言度者,從可知也。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

以從政矣。”(孔曰:“屏,除也。”)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

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

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王曰:“利民在政,

無費於財。”)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

小大,無敢慢,(孔曰:“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

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

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馬曰:“不宿戒而責

目前成,為視成。”)慢令致期謂之賊,(孔曰:“與民無信而虛刻期。”)猶

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孔曰:“謂財物俱當與人,而吝嗇於出納惜

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疏]“子張”至“有司”。○正義曰:此章論為政之理也。“子張問於孔子

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者,屏,除也。

子張問其政術,孔子答曰:當尊崇五種美事,屏除四種惡事,則可也。“子張曰:

何謂五美”者,未知其目,故複問之。“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

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者,此孔子為述五美之目也。“子張曰:何謂惠而

不費”者,子張雖聞其目,猶未達其理,故複問之。“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費乎”者,此孔子為說其惠而不費之一美也。民居五土,所利不同。

山者利其禽獸,渚者利其魚鹽,中原利其五。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

不易其利,則是惠愛利民在政,且不費於財也。“擇可勞而勞之,旦誰怨”者,

孔子知子張未能盡達,故既答惠而不費,不須其問,即為陳其餘者。此說勞而不

怨者也。擇可勞而勞之,謂使民以時,則又誰怨恨哉!“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此說欲而不貪也。言常人之欲,失在貪財。我則欲仁,而仁斯至矣,又安得為貪

乎?“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者,此說泰而不驕也。

常人之情,敬眾大而慢寡小。君子則不以寡小而慢之也,此不亦是君子安泰而不

驕慢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者,

此說威而不猛也。言君子常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視,端居儼然,人則望而畏之,

斯不亦雖有威嚴而不猛厲者乎?“子張曰:何謂四惡”者,子張未聞四惡之義,

故複問之。“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者,此下孔子曆答四惡也。為政之法,當

先施教令於民,猶複寧申敕之。教令既治,而民不從,後乃誅也。若未嚐教告而

即殺之,謂之殘虐。“不戒視成謂之暴”者,謂不宿戒而責目前成,謂之卒暴。

“慢令致期謂之賊”者,謂與民無信,而虛刻期,期不至則罪罰之,謂之賊害。

“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者,謂財物俱當與人,而人君吝嗇於出納而

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孔曰:“命,謂窮達之分。”)不知

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馬曰:“聽言則別其是非也。”)

[疏]“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

知人也。○正義曰:此章言君子立身知人也。命,謂窮達之分。言天之賦命,窮

達有時,當待時而動。若不知天命而妄動,則非君子也。禮者,恭儉莊敬,立身

之本。若其不知,則無以立也。聽人之言,當別其是非。若不能別其是非,則無

以知人之善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