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子路第十三(2 / 3)

叔既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國之政亦如兄弟也。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王曰:“荊與蘧瑗、史酋並為君子。”)始

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疏]“子謂”至“美矣”。○正義曰:此章孔子稱謂衛公子荊有君子之德也。

“善居室”者,言居家理也。“始有,曰苟合矣”者,家始富有,不言己才能所

致,但曰苟且聚合也。“少有,曰苟完矣”者,又少有增多,但曰苟且完全矣。

“富有,曰苟美矣”者,富有大備,但曰苟且有此富美耳,終無泰侈之心也。○

注“王曰:荊與蘧瑗、史酋並為君子”。○正義曰:案《左傳》襄二十九年,

“吳公子劄來聘。遂衛,說蘧瑗、史狗、史酋、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

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是與蘧瑗、史酋並為君子也。

子衛,冉有仆。(孔曰:“孔子之衛,冉有禦。”)子曰:“庶矣哉!”

(孔曰:“庶,眾也。言衛人眾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疏]“子”至“教之”。○正義曰:此章言治民之法也。“子衛,冉有

仆”者,,之也。孔子之衛,冉有為仆以禦車也。“子曰:庶矣哉”者,庶,

眾也。至衛境,見衛人眾多,故孔子歎美之。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者,

言民既眾多,複何加益也。“曰:富之”者,孔子言當施舍薄斂,使之衣食足也。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者,冉有言民既饒足,複何加益之。“曰:教之”者,

孔子言當教以義方,使知禮節也。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曰:“言誠有用我

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

[疏]“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正義曰:此章孔

子自言為政之道也。苟,誠也。期月,周月也,謂周一年之十二月也。孔子言誠

有用我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滿三年乃有成功也。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王曰:“勝殘,殘暴之

人使不為惡也。去殺,不用刑殺也。”)誠哉是言也!”(孔曰:“古有此言,

孔子信之。”)

[疏]“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正

義曰:此章言善人君子治國至於百年以來,亦可以勝殘暴之人,使不為惡,去刑

殺而不用矣。“誠哉是言”者,古有此言,孔子信之,故曰:“誠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孔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

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疏]“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正義曰:三十年曰世。此章言如

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疏]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

義曰:此章言政者正也,欲正他人,在先正其身也。苟,誠也。誠能自正其身,

則於從政乎何有?言不難也。若自不能正其身,則雖令不從。“如正人何”,言

必不能正人也。

冉子退朝。(周曰:“謂罷朝於魯君。”)子曰:“何晏也?”對曰:“有

政。”(馬曰:“政者,有所改更匡正。”)子曰:“其事也。(馬曰:“事者,

凡行常事。”)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馬曰:“如有政,非常之

事,我為大夫,雖不見任用,必當與聞之。”)

[疏]“冉子”至“聞之”。○正義曰:此章明政、事之別也。“冉子退朝”

者,時冉有臣於季氏。朝廷曰退,謂罷朝於魯君也。“子曰:何晏也”者,晏,

晚也。孔子訝其退朝晚,故問之。“對曰:有政”者,冉子言,有所改更匡正之

政,故退晚也。“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者,孔子言,

女之所謂政者,但凡行常事耳。設如有大政非常之事,我為大夫,雖不見任用,

必當與聞之也。○注“周曰:謂罷朝於魯君”。○正義曰:周氏以為,夫子雲

“雖不吾以,吾其與聞”,皆論若朝之事,故雲罷朝於魯君。鄭玄以冉有臣於季

氏,故以朝為季氏之朝。《少儀》雲:“朝廷曰退。”謂於朝廷之中,若欲散還,

則稱曰退。以近君為進,還私遠君為退朝。此退朝謂罷朝也。○注“馬曰:事者,

凡行常事”。○正義曰:案昭二十五年《左傳》曰:“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

四時。”杜預曰:“在君為政,在臣為事。”杜意據此文,時冉子仕於季氏,稱

季氏有政,孔子謂之為事,是在君為政,在臣為事也。何晏以為,仲尼稱孝友是

亦為政,明其政、事通言,但隨事大小異其名耳,故不同鄭、杜之說,而取周、

馬之言,以朝為魯君之朝,以事為君之凡行常事也。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王曰:“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興國。幾,近也。有近一言可以興國。”)人

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孔曰:“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則可近也。”)曰:“一言而喪邦,有

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

言而莫予違也。’(孔曰:“言無樂於為君。所樂者,唯樂其言而不見違。”)

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孔曰:“人君所言善,無違之者,則善也。所言不善,而無敢違之者,則近一

言而喪國。”)

[疏]“定公”至“邦乎”。○正義曰:此章言為君之道也。“定公問:一言

而可以興邦,有諸”者,魯君定公問於孔子,為君之道,有一言善而可以興其國,

有之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者,幾,近也。孔子以其大要,

一言不能正興國,故雲言不可以若是。有近一言可以興國者,故雲其幾也。“人

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者,

此孔子稱其近興國之一言也。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人君知此為君難,此則可近

也。“曰:一言而喪邦,有諸”者,定公又問曰:“人君一言不善而致亡國,有

之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者,亦言有近一言可以亡國也。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者,此舉近亡國之一言也。

言我無樂於為君,所樂者,唯樂其言而不見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

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者,此孔子又評其理,言人君所

言善,無違之者,則善也。所言不善,而無敢違之者,則近一言而亡國也。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疏]“葉公”至“者來”。○正義曰:此章楚葉縣公問為政之法於孔子也。

子曰:“當施惠於近者,使之喜說,則遠者當慕化而來也。”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鄭曰:“舊說雲:莒父,魯下邑。”)子曰:“無

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大事不成。”(孔曰:“事不可以速成,

而欲其速則不達矣。小利妨大,則大事不成。”)

[疏]“子夏”至“不成”。○正義曰:此章弟子子夏為魯下邑莒父之宰,問

為政之法於夫子也。“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者,言事有程期,無欲速成,

當存大體,無見小利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者,此又言其欲速、

見小利害政之意。若事不可以速成者,而欲其速,則其事不達矣。務見小利而行

之,則妨大政,故大事不成也。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孔曰:“直躬,直身而行。”)其父攘

羊,而子證之。”(周曰:“有因而盜曰攘。”)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疏]“葉公”至“中矣”。○正義曰:此章明為直之禮也。“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躬,身也。言吾鄉黨中有直身而行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者,此所直行之事也。有因而盜曰攘。言因羊來入己家,父即取之,而子言於失

羊之主,證父之盜。葉公以此子為直行,而誇於孔子也。“孔子曰:吾黨之直者

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者,孔子言此,以拒葉公也。言吾

黨之直者,異於此證父之直也,子苟有過,父為隱之,則慈也;父苟有過,子為

隱之,則孝也。孝慈則忠,忠則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今律,大功以上得相容

隱,告言父祖者入十惡,則典禮亦爾。而葉公以證父為直者,江熙雲:“葉公見

聖人之訓,動有隱諱,故舉直躬,欲以此言毀訾儒教,抗衡中國。夫子答之,辭

正而義切,荊蠻之豪喪其誇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包曰:“雖之夷狄無禮義之處,猶不可棄去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