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無有限量,但不得多,以至困亂也。“沽酒市脯不食”者,沽,賣也。酒不自
作,未必精;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酒當言飲,而亦雲不食者,
因脯而並言之耳。經傳之文,此類多矣。《易·係辭》雲“潤之以風雨”,《左
傳》曰“馬牛皆百匹”,《玉藻》雲“大夫不得造車馬”,皆從一而省文也。
“不撤薑食”者,撤,去也。齊禁薰物,薑辛而不臭,故不去也。“不多食”者,
不可過飽也。自此已上,皆蒙齊文。凡言不食者,皆為不利人,亦齊者,孔子所
慎,齊必嚴敬,若必食之,或致困病,則失嚴敬心,故不食也。其凡常不必然。
“祭於公,不宿肉”者,謂助祭於君,所得牲體,歸則班賜,不留神惠經宿也。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者,謂自其家祭肉,過三日不食,是褻慢
鬼神之餘也。“食不語,寢不言”者,直言曰言,答述曰語。方食不可語,語則
口中可憎。寢息宜靜,故不言也。“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者,祭謂祭
先。齊,嚴敬貌。言蔬食也,菜羹也。瓜也,三物雖薄,將食祭先之時,亦必嚴
敬。○注“孔曰:饣壹饣曷,臭味變”。○正義曰:《釋器》雲:“食饣壹謂之
饣曷。”郭璞雲:“飯饣歲臭。”《說文》雲:“饣歲,飯傷熱也。”《蒼頡篇》
雲:“食臭敗也。”《字林》雲:“饣壹,飯傷熱濕也。”○注“魚敗曰餒”。
○正義曰:《釋器》雲:“肉謂之敗,魚謂之餒。”郭璞雲:“敗,臭壞也。餒,
肉爛也。”○注“孔曰”至“必敬”。○正義曰:雲“三物雖薄,祭之必敬”者,
祭謂祭先也。案《玉藻》雲:“唯水漿不祭。”又雲:“瓜祭上環。”知此三者
雖薄,亦祭先也。若祭之,亦必齊敬也。
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孔曰:“杖者,老人也。鄉
人飲酒之禮,主於老者,老者禮畢,出,孔子從而後出。”)
[疏]“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正義曰:此明坐席
及飲酒之禮也。凡為席之禮,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南鄉
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如此之類,是禮之正也。若不正,
則孔子不坐也。杖者,老人也。鄉人飲酒之禮,主於老者,老者禮畢出,孔子則
從而後出。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孔曰:“儺,驅逐疫鬼。恐驚先祖,故朝服而
立於廟之阼階。”)
[疏]“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正義曰:此明孔子存室神之禮也。亻
難,索室驅逐疫鬼也。恐驚先祖,故孔子朝服而立於廟之阼階。鬼神依人,庶其
依已而安也。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也。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孔曰:“拜送使者,敬也。”)
[疏]“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正義曰:此記孔子遺人之禮也。問猶
遺也,謂因問有物遺之也。問者,或自有事問人,或聞彼有事而問之,悉有物表
其意,故《曲禮》雲:“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此
孔子凡以物問遺人於他邦者,必再拜而送其使者,所以示敬也。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包曰:“饋孔子藥。”)曰:“丘未達,不敢嚐。”
(孔曰:“未知其故,故不敢嚐,禮也。”)
[疏]“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嚐”。○正義曰:此明孔子
受饋之禮也。魯卿季康子饋孔子藥,孔子拜而受之。凡受人饋遺可食之物,必先
嚐而謝之。孔子未達其藥之故,不敢先嚐,故曰“丘未達,不敢嚐”,亦其禮也。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鄭曰:“重人賤畜。退朝,自
君之朝來歸。”)
[疏]“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正義曰:此明孔子重
人賤畜也。廄焚,謂孔子家廄被火也。孔子罷朝退歸,承告而問曰:“廄焚之時,
得無傷人乎?”不問傷馬與否。是其重人賤畜之意。“不問馬”一句,記者之言
也。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孔曰:“敬君惠也。既嚐之,乃以班賜。”)君
賜腥,必熟而薦之。(孔曰:“薦其先祖。”)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
祭,先飯。(鄭曰:“於君祭,則先飯矣,若為君嚐食然。”)
[疏]“君賜”至“先飯”。○正義曰:此明孔子受君賜食及侍食之禮也。
“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者,謂君以熟食賜已,必正席而坐,先品嚐之,敬君
之惠也。君賜必多,不可留君之惠,既嚐,當以班賜。“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者,謂君賜已生肉,必烹熟而薦其先祖,榮君賜也。熟食不薦者,褻也。君賜生,
必畜之者,謂君賜已牲之未殺者,必畜養之,以待祭祀之用也。“侍食於君,君
祭,先飯”者,謂君召已共食時也。於君祭時,則先飯矣,若為君嚐食然。○注
“鄭曰”至“食然”。○正義曰:雲“於君祭,則先飯矣”者,《曲禮》雲:
“主人延客祭。”注雲:“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君子不忘本者,
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種,種出少許,置在豆間之地,以報先代造食之人也。若
敵,客則得先自祭,降等之客則後祭。若臣侍君而賜之食,則不祭。若賜食,而
君以客禮待之,則得祭。雖得祭,又先須君命之祭,後乃敢祭也。此言君祭先飯,
則是非客之禮也,故不祭而先飯,若為君嚐食然也。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包曰:“夫子疾,處南牖之下,東首,
加其朝服,拖紳。紳,大帶。不敢不衣朝服見君。”)
[疏]“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正義曰:此明孔子有疾,君
來視之時也。拖,加也。紳,大帶也。病者,常居北牖下,為君來視,則暫時遷
鄉南牖下。東首,令君得南麵而視之。以病臥,不能衣朝服及大帶,又不敢不衣
朝服見君,故但加朝服於身,又加大帶於上,是禮也。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鄭曰:“急趨君命,行出而車駕隨之。”)
[疏]“君命召,不俟駕行矣”。○正義曰:此明孔子急趨君命也。俟猶待也。
謂君命召,已不待駕車而即行出,車當駕而隨之也。
入太廟,每事問。
[疏]“入太廟,每事問”。○正義曰:此明孔子因助祭入太廟廟中,禮儀祭
器雖知之,猶每事複問,慎之至也。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孔曰:“重朋友之恩。無所歸,言無
親昵。”)
[疏]“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正義曰:此明孔子重朋友之恩也。
言朋友若死,更無親昵可歸,孔子則曰:“於我殯。”與之為喪主也。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孔曰:“不拜者,有通財之義。”)
[疏]“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正義曰:此言孔子輕財重祭
之禮也。朋友有通財之義,故其饋遺之物,雖是車馬,非祭肉,不拜謝之。言其
祭肉則拜之,尊神惠也。
寢不屍,(包曰:“偃臥四體,布展手足,似死人。”)居不容。(孔曰:
“為室家之敬難久。”)
[疏]“寢不屍,居不容”。○正義曰:此言孔子寢息居家之禮也。剩死人
也。言人偃臥四體,布展手足,似死人。孔子則當欹屈也。其居家之時,則不為
容儀,為室家之敬難久,當和舒也。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孔曰:“狎者,素親狎。”)見冕者與瞽者,雖
褻,必以貌。(周曰:“褻,謂數相見,必當以貌禮之。”)凶服者式之。式負
版者。(孔曰:“凶服,送死之衣物。負版者,持邦國之圖籍。”)有盛饌,必
變色而作。(孔曰:“作,起也。敬主人之親饋。”)迅雷風烈必變。(鄭曰:
“敬天之怒,風疾雷為烈。”)
[疏]“見齊”至“必變”。○正義曰:此一節言孔子見所哀恤,及敬重之事,
為之變容也。“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者,狎,謂素相親狎。言見衣齊衰喪服
者,雖素親狎,亦必為變容。此即哀有喪也。“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者,冕,大夫冠也。瞽,盲也。褻,謂數相見也。言孔子見大夫與盲者,雖數相
見,必當以貌禮之。此即尊在位,恤不成人也。“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囚
服,送死之衣物也。負版者,是持邦國之圖籍者也。式者,車上之橫木,男子立
乘,有所敬,則俯而馮式,遂以式為敬名。言孔子乘車之時,見送死之衣物,見
持邦國之圖籍者,皆馮式而敬之也。“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者,作,起也。謂
人設盛饌待己,已必改容而起,敬主人之親饋也。“迅雷風烈必變”者,迅,急
疾也。風疾,雷為烈,此陰陽氣激,為天之怒,故孔子必變容以敬之也。○注
“孔曰:狎者,素親狎”。○正義曰:案《左傳》:“宋華弱與樂輿少相狎。”
《曲禮》雲:“賢者狎而敬之。”狎是相褻慢、相貫習之名也,故為素相親狎也。
○注“負版者,持邦國之圖籍”。○正義曰:案《周禮·小宰職》曰:“聽閭裏
以版圖。”注雲:“版是戶籍圖也。聽人訟地者,以版圖決之。《司書職》曰:
‘邦中之版,土地之圖。’”以圖籍相將之物,故知負版者是持邦國之圖籍也。
升車,必正立執綏。(周曰:“必正立執綏,所以為安。”)車中內顧,
(包曰:“車中不內顧者,前視不過衡軛,傍視不過奇轂。”)不疾言,不親
指。
[疏]“升車”至“親指”。正義曰:此記孔子乘車之禮也。“升車,必正立
執綏”者,綏者,挽以上車之索也。言孔子升車之時,必正立執綏,所以為安也。
“車中不內顧”者,顧,謂回視也。言孔子在車中不鄉內回顧,掩人之私也。
“不疾言,不親指”者,亦謂在車中時也。疾,急也。以車中既高,故不疾言,
不親有所指,皆為惑人也。○注“包曰:車中不內顧者,前視不過衡軛,傍視不
過奇轂”。○正義曰:衡軛是轅端橫木駕馬領者。《輿人》注雲:“較,兩
奇上出軾者。”則奇轂俱在車之兩傍。言孔子在車中,前視則不過衡軛之前,
傍視則不過奇轂之後。案《曲禮》雲:“立視五,式視馬尾,顧不過轂。”
注雲:“立平視也。猶規也,謂輪轉之度。”案車輪一周為一規。乘車之輪高
六尺六寸,徑一圍三,三六十八,得一丈八尺,又六寸為一尺八寸,總一規為一
丈九尺八寸。五規為九十九場_六尺為步,總為十六步半,則在車上得視前十六
步半也。而此注雲“前視不過衡軛”者,禮言中人之製,此記聖人之行,故前視
但不過衡軛耳。
色斯舉矣,(馬曰:“見顏色不善則去之。”)翔而後集。(周曰:“回翔
審觀而後下止。”)
[疏]“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正義曰:此言孔子審去就也。謂孔子所處,
見顏色不善,則於斯舉動而去之。將所依就,則必回翔審觀而後下止。此“翔而
後集”一句,以飛鳥喻也。
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言山梁雌雉得其時,
而入不得其時,故歎之。子路以其時物,故共具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
作。作,起也。)
[疏]“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正義曰:此記
孔子感物而歎也。梁,橋也。共,具也。嗅,謂鼻歆其氣。作,起也。孔子行於
山梁,見雌雉飲啄得所,故歎曰:“此山梁雌雉,得其時哉!”而人不得其時也。
子路失指,以為夫子雲時哉者,言是時物也,故取而共具之。孔子以非已本意,
義不苟食,又不可逆子路之情,故但三嗅其氣而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