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賦,非正也。古者五口之家,受田百畝,為官田十畝,是為私得其什,而官稅其一,故曰“什一”。周謂之徹,殷謂之助,夏謂之貢,其實一也,皆通法也。今乃棄中平之法,而田財並賦,言其賦民甚矣。○為官,於偽反。稅,舒銳反。夏謂,戶雅反。
[疏]“古者公”至“非正也”。○釋曰:凡受農田,皆私田百畝,公田十畝。但由公田私田,皆公家所受,故總曰“公田什一”,則以田之什一及家財,而出馬牛之賦,是其正也。今魯用田與財,各出馬牛之賦,非正也。○注“古者五”至“百畝”。○釋曰:《周禮·小司徒》雲:“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鄭注曰:“一家男女七人以上,則授之以上地,所養者眾也。男女五人以下,則授之以下地,所養者寡也。正以七人、六人、五人為率者,有夫有婦,然後為家,自二人以生於十人為九等,則七、六、五為其中也。老者一人,其餘疆弱相半,此其大數也。”然則《周禮》七人、五人、六人三等,範唯言“五口之家,受田百畝”,指下等言之。其實六人,七人亦受田百畝,與《周禮》不異也。“為官田十畝”者,受田百畝之外,又受十畝以為公田,是為私得其十,而官稅其一,故《漢書·殖貨誌》“井田一裏,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為廬舍”,則家得二畝半,凡家受田一百十二畝半也。今傳言“公田什一”者,舉其全數,據出稅言之。“周謂之徹,殷謂之助,夏謂之貢,其實一也”者,出《孟子》文。彼雲滕文公問為國於孟子,孟子對曰“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上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是也。然三代受畝悉皆什一,則夫皆一百一十畝。夏後政寬,計其五十畝,而貢五畝於公;殷人計其七十畝,而助十畝於公;周人盡計一百一十畝,而徹十畝於公。徹者通也。什一而稅,為天下通法,故《詩》雲“徹田為糧”是也。“皆通法”者,《孟子》雲“重之於堯舜,大桀小桀。輕之於堯舜,人貊小貊。什一而稅,頌聲作則。什一而稅,堯舜亦然”,是為通法也。貢起堯舜,則古者公田什一,是堯舜之時,明此什一之法也。範說不與先儒同,其先儒皆雲什一者,十中稅一耳。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其不言夫人,何也?諱取同姓也。葬當書姓,諱故亦不書葬。○取如字,又七住反。
[疏]注“書當”至“書葬”。○釋曰:莊二十二年“葬我小君文薑”,經書其氏,卒又稱夫人而書葬。今孟子卒雖不稱夫人,準弋氏應書葬。不言者,知諱同姓,故範例:夫人薨者十,而書葬者十。夫人之道,從母儀。即桓公夫人文薑一,莊公夫人哀薑二,僖公之母成風三,文公之母聲薑四,宣公之母頃熊五,成公之母穆薑六,成公之嫡夫人齊薑七,襄公之母定姒八,昭公之母歸氏九,哀公之母定戈十。十者並書葬,其隱公夫人從夫之讓,昭公夫人諱同姓,二者皆不書葬也。
公會吳於橐皋。橐皋,某地。○橐,章夜反,一音讬。
秋,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鄖,某地。○鄖音雲。
宋向巢帥師伐鄭。
冬,十有二月,螽。螽音終。
十有三年,春,鄭罕達帥師,取宋師於嵒。嵒,五鹹反。取,易辭也。以師而易取,宋病矣。
[疏]“取易辭”至“病矣”。○釋曰:上九年宋皇瑗取鄭師,今鄭罕達取宋師,其事正反,嫌宋為人所報,非宋之病,故重發以同之。
夏,許男成卒。
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及者,書尊及卑也。黃池,某地。
[疏]注“及者”至“卑也”。○釋曰:隱二年傳雲“會者,外為主焉爾”。今言“公會晉侯”,則晉為主,於黃池而公往會之。既以晉侯為主,會無二尊,故言及以卑吳也。則與桓二年範注雲“會盟言及,別內外也。尊卑言及,序上下也”亦同。何者?外吳而尊晉,則內外,序上下也。
黃池之會,吳子進乎哉!遂子矣。進遂稱子。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祝,斷也。文身,刻畫其身以為文也。必自殘毀者,以辟蛟龍之害。○祝,之六反。斷音短。辟音避,蛟音交。
[疏]注“文身”至“之害”。○釋曰:荊、楊之域,厥土塗泥,人多遊永,故刻畫其身,以為蛟龍之文,與之同類,以辟其害。
欲因魯之禮,因晉之權,而請冠端而襲。襲,衣冠。端,玄端。
[疏]“欲因魯”至“而襲”。○釋曰:魯是守文之國,禮儀之鄉;晉執中國之權,為諸侯盟主,故吳子欲因之而冠。必欲因之者,以鄭伯?原欲從中國,而被殺於鄵,吳子亦恐臣子不肯變從,故因魯之禮,因晉之權,然後群臣鄉化,以魯禮天下,共依晉權,諸侯所服故也。是以《明堂》說魯雲“天下以為有道之國,天下資禮樂焉”是也。雲“請冠端而襲”者,請著玄冠玄端而相襲。○注“襲衣冠,端玄端”。○釋曰:吳俗祝發文身,衣皮卉服,不能衣冠相襲。今請加冠於首,身服玄端,則衣冠上下共相掩襲,故雲襲衣也。《詩》雲:“其軍三單。”彼《毛傳》雲:“三單相襲。”彼謂三軍前後為相襲,則此衣冠上下亦為相襲也。玄端者,謂玄端衣,而端幅製之,即諸侯視朝之服也。諸侯視朝之服,緇布衣,素積裳,緇玄一也。
其藉於成周,藉謂貢獻。
[疏]注“藉謂貢獻”。○釋雲:貢謂土地所有,以獻於成周。若《禹貢》“齒革羽毛”,“納錫大龜”,“惟金三品”之類,著於藉錄,以為常職,故知藉謂貢獻也。
以尊天王,吳進矣。吳,東方之大國也。累累致小國以會諸侯,以合乎中國。累累,猶數數也。○累累,如字。數,所角反。
[疏]注“累累猶數數”。○釋雲:東方之國,吳為最大。吳舉,小國必從,會吳於相、於道、於繒、於池之類,積其善事,故言數。○數致小國,以合乎中國也。
吳能為之,則不臣乎?言其臣也。吳進矣。王,尊稱也。子,卑稱也。辭尊稱而居卑稱,以會乎諸侯,以尊天王。吳王夫差曰:“好冠來!”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不知冠有差等,唯欲好冠。○尊稱,尺證反,下同。夫差音扶,下初隹反。
[疏]“王尊稱也,子卑稱也”。○釋曰:自黃池前,吳常僣號稱王,是其尊稱。今去僣號而稱子,是其卑稱也。○注“不知冠而差等”。○釋曰:冕有旒數不同,則冠亦有差等之別。吳為子爵,其冠之飾必不得與公侯同等,但未知若為差等爾。
楚公子申帥師伐陳。
於越入吳。
秋,公至自會。吳進稱子,又會晉侯,故致也。
[疏]注“吳進”至“致也”。○釋曰:襄十年傳曰“會夷狄不致”。致會者,一以吳進稱子,二又為公會晉侯,以此二事之故致之爾。
晉魏曼多帥師侵衛。
葬許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於東方。不書所孛之星,而曰東方者,旦方見孛,眾星皆沒故。○孛音佩。
[疏]注“不書”至“方者”。釋曰:文十四年“有星孛入於北鬥”,昭十七年“有星孛於大辰”,彼皆言所佩之星。此不言所孛之星,直言東方者,彼北鬥大辰未沒之時有,故得言所孛之星;此則旦明之時,方乃見孛,其東方常見之星,並以沒盡,故不言所孛之處星也。
盜殺陳夏區夫。傳例曰:“微殺大夫謂之盜。”○區夫,烏侯反。
十有二月,螽。
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杜預曰:“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此製作之本旨。”又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巳矣夫。”斯不王之明文矣。夫《關雎》之化,王者之風。《麟之趾》,《關雎》之應也。然則斯麟之來,歸於王德者矣。《春秋》之文,廣大悉備,義始於隱公,道終於獲麟。○狩,手又反。不出,如字,又赤遂反。矣夫音扶。不王,於況反,下“王德”同。雎,七餘反。之應,於敬反。
[疏]注“杜預”至“本旨”。○釋曰:《論語》雲:“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文王既沒,其為文之道,實不在我身乎。”孔子既言“文武之道在我身”,孔子有製作之意。《中庸》雲,有其德無其位,不得製作;有其位無其德,而不得製作。孔子雖懷聖德,而道不王,故有製作之誌而不為也。○注“又曰”至“文矣”。○釋曰:凡聖人受命,而必鳳鳥至,河出圖,洛出書,故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巳矣夫。”言巳無瑞應,道終不王,故雲“斯不王之明文矣”。○注“關雎之化,王者之風”。○釋曰:子夏《詩序》雲“《關雎》之化,王者之風”,言後妃有《關雎》之德也。○注“麟之趾,關雎之應也”。○釋曰:《詩序》文。言後妃有《關雎》之德,為王者之風,故感麟來應之,以見其趾。趾,足也。○注“然則斯麟之來,歸於王德者矣”。○釋曰:由後妃有《關雎》之化,為王者之風,故致得麟來應之。然則孔子有王之德,故亦感得麟來應之,故斯應麟之來,歸於王德者,謂孔子也。○注“春秋”至“獲麟”。○釋曰:其《詩·周南》則始於《關雎》篇,終於《麟趾》,故《春秋》之文,亦義始於隱公之道,終於獲麟,乘之以十二,約之以周典。《詩》雲“誰將西歸,懷之好音”,示有讚於周道,故著西狩獲麟,言道備之驗也。
引取之也。言引取之,解經言獲也。傳例曰“諸獲者,皆不與也”,故今言獲。麟自為孔子來,魯引而取之,亦不與魯之辭也。○為,於偽反。
[疏]注“傳例”至“不與也”。○釋曰:宣二年大棘之戰,鄭公子歸生獲宋華元,傳曰“獲者,不與之辭也”。上十一年艾陵之職,吳獲齊國書,範雲“與華元同義”,是諸獲皆不與之辭也。今言獲麟者,欲言比麟自為孔子有王者之德而來應之,魯引而取之,亦不與魯之辭也。必使魯引取之者,天意若曰以夫子因《魯史記》而脩《春秋》故也。然則孔子脩《春秋》,乃獲麟之驗也。
狩地不地,不狩也。非狩而曰狩,大獲麟,故大其適也。適猶如也,之也。非狩而言狩,大得麟,故以大所如者名之也。且實狩當言冬,不當言春。
[疏]“狩地”至“適也”。○釋曰:桓四年春“公狩於郎”,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而郜”,是狩皆書地。今不書地,則非狩也。非狩而曰狩者,大得此驗,故以大其所如者名之。○注“實狩”至“言春”。釋曰:案桓四年傳雲“春曰田,夏曰苗,秋曰蒐,冬曰狩”是也。
其不言來,不外麟於中國也。其不言有,不使麟不恒於中國也。雍曰:“中國者,蓋禮義之鄉,聖賢之宅,軌儀表於遐荒,道風扇於不朽。麒麟步郊,不為暫有。鸞鳳棲林,非為權來。雖時道喪,猶若不喪。雖麟一降,猶若其常。鵒非魯之常禽蜚,蜮非祥瑞之嘉蟲,故經書其有,以非常有,此所以所貴於中國,《春秋》之意義也。”○道喪,息浪反。音權,又音劬。鵒音欲。蜮音或。
[疏]注“鵒”至“嘉蟲”。○釋曰:昭二十五年經書“有?鵒來巢”,莊二十九年經書“秋,有蜚”,莊十八年經書“秋,有蜮”,傳皆曰“一有一亡曰有”是也。○注“所以”至“中國”。○釋曰:麒麟一致,不為暫有,雖時道喪,猶若不喪。如此為文,是所以取貴於中國,而王道頌盛,麟鳳常有,此則《春秋》之意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