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泰誓中第二(2 / 2)

[疏]傳“言我”至“之占”○正義曰:夢者事之祥,人之精爽先見者也。吉凶或有其驗,聖王采而用之。我卜伐紂得吉,夢又戰勝。《禮記》稱“卜筮不相襲”,“襲”者,重合之義。訓“戎”為兵。夢卜俱合於美,是“以兵誅紂必克之占”也。聖人逆知來物,不假夢卜,言此以強軍人之意耳。《史記·周本紀》雲:“武王伐紂,卜,龜兆不吉,群公皆懼,惟太公強之。”太公《六韜》雲:“卜戰,龜兆焦,筮又不吉,太公曰:‘枯骨朽蓍,不逾人矣。’”彼言“不吉”者,《六韜》之書,後人所作,《史記》又采用《六韜》,好事者妄矜太公,非實事也。

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平人,凡人也。雖多而執心用德不同。

[疏]傳“平人”至“不同”○正義曰:昭二十四年《左傳》此文,服虔、杜預以“夷人”為夷狄之人。即如彼言,惟雲“億兆夷人”,則受率其旅若林,即曾無華夏人矣?故傳訓“夷”為平,平人為凡人,言其智慮齊,識見同。人數雖多,執心用德不同。“心”謂謀慮,“德”謂用行,智識既齊,各欲申意,故“心德不同”也。

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及文母。治,直吏反。

[疏]傳“我治”至“德同”○正義曰:《釋詁》雲:“亂,治也。”故謂我治理之臣有十人也。十人皆是上智,鹹識周是殷非,故人數雖少而心能同。同佐武王,欲共滅紂也。《論語》引此雲:“予有亂臣十人。”而孔子論之有一婦人焉,則十人之內其一是婦人,故先儒鄭玄等皆以十人為文母、周公、太公、召公、畢公、榮公、太顛、宏夭、散宜生、南宮括也。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周,至也。言紂至親雖多,不如周家之少仁人。

[疏]傳“周至”至“仁人”○正義曰:《詩毛傳》亦以“周”為至,相傳為此訓也。武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則紂黨不多於周。但辭有激發,旨有抑揚,欲明多惡不如少善,故言“紂至親雖多,不如周家之少仁人”也。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言天因民以視聽,民所惡者天誅之。○惡,烏路反,一音如字。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己能無惡於民,民之有過,在我教不至。

[疏]“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正義曰:言此者,以上雲民之所惡,天必誅之,己今有善,不為民之所惡,天必佑我。令教化百姓,若不教百姓,使有罪過,實在我一人之身。此“百姓”與下“百姓懍懍”,皆謂天下眾民也。

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於之疆,揚,舉也。言我舉武事,侵入紂郊疆伐之。○疆,居良反。取彼凶殘,我伐用張,於湯有光。桀流毒天下,湯黜其命。紂行凶殘之德,我以兵取之。伐惡之道張設,比於湯又有光明。

[疏]“今朕”至“有光”○正義曰:既與天下為任,則當為之除害,今我必往伐紂。我之武事惟於此舉之,侵紂之疆境,取彼為凶殘之惡者。若得取而殺之,是我伐凶惡之事用張設矣。湯惟放逐,我能擒取,是比於湯又益有光明。○傳“揚舉”至“伐之”○正義曰:《文王世子》論舉賢之法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是“揚”、“舉”義同,故“揚”為舉也。於時猶在河朔,將欲行適商都,言我舉武事,侵入紂之郊疆,往伐之也。《春秋》之例有:“鍾鼓曰伐,無曰侵。”此實伐也,言“往侵”者,“侵”是入之意,非如《春秋》之例無鍾鼓也。

勖哉,夫子!罔或無畏,寧執非敵。勖,勉也。夫子謂將士。無敢有無畏之心,寧執非敵之誌,伐之則克矣。○將,子匠反,下篇注同。

[疏]“勖哉”至“非敵”○正義曰:取得紂則功多於湯,宜勉力哉!“夫子”,將士等。呼將士令勉力也。以兵伐人,當臨事而懼,汝將土等無敢有無畏輕敵之心,寧執守似前人之強,非己能敵之誌以伐之,如是乃可克矣。○傳“勖勉”至“克矣”○正義曰:“勖,勉”,《釋詁》文。呼將士而誓之,知“夫子”是將士也。《老子》雲:“禍莫大於輕敵。”故今將士“無敢有無畏之心”,令其必以前敵為可畏也。《論語》稱:“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孔子曰:‘必也臨事而懼。’”令軍士等不欲發意輕前人,寧執非敵之誌,恐彼強多,非我能敵,執此誌以伐之,則當克矣。

百姓懍懍,若崩厥角。言民畏紂之虐,危懼不安,若崩摧其角,無所容頭。○懍,力甚反。

[疏]傳“言民”至“容頭”○正義曰:“懍懍”是怖懼之意,言民畏紂之虐,危懼不安,其誌懍懍然。以畜獸為喻,民之怖懼若似畜獸崩摧其頭角然,無所容頭。顧氏雲:“常如人之欲崩其角也,言容頭無地。”隱三年《穀梁傳》曰:“高曰崩,頭角之稱崩,體之高也。”

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汝同心立功,則能長世以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