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真愛 13.默多克家訓:財富要靠自己去創造(1 / 2)

第二章真愛 13.默多克家訓:財富要靠自己去創造

魯伯特·默多克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後加入美國籍。默多克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1964年創辦《澳大利亞人報》。此後先後收購《聖安東尼奧新聞》和《星報》、《紐約郵報》和紐約雜誌公司、《英國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並控製著在電影和新聞界中有影響的華納通訊公司。其創立的默多克新聞公司是澳大利亞大報係之一,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美國、新西蘭擁有數十家電視台、報紙和雜誌。

也許是因為父親凱思多愁善感、軟心腸的緣故,也許是由於凱思43歲才有孩子的緣故,對於他來說,四個孩子極其珍貴,個個都是寶貝。尤其對默多克——他惟一的兒子,凱思更是寵愛有加,甚至有點溺愛。像許許多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凱思急於想讓小魯伯特迅速成長起來。麵對凱思對默多克的溺愛,母親伊麗莎白有些著急了。為了不讓孩子們被寵壞或過分放任,伊麗莎白采取了一些措施,她嚴格要求孩子。

伊麗莎白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甚至可以說是嚴厲。她為孩子們製定了較高的標準,並要求他們努力達到她的要求。在凱思看來,孩子們還太小,做母親的對孩子要求不能太苛刻,需要降低一些標準,使其符合小孩的特點。而伊麗莎白不同意凱思的意見,在教育孩子方麵,她有自己的一套。

伊麗莎白很少親近、遷就孩子。她每次都監督孩子做禱告,去教堂做禮拜;她經常帶孩子整修花園,打掃自己的房間,並讓他們親自動手照顧屬於自己的馬匹;她要培養他們擁有良好的基督徒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她讓孩子自己選擇勞動種類和方式,然後計件從她這兒領取相應的報酬。“在那些日子裏,他們可能全都認為我是一個舊式的、殘忍的母親。”她說,“但我認為他們現在能真正體會那樣做的好處。”同時,伊麗莎白總是告誡自己的孩子:“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財富要靠自己去創造。”

默多克成功後談起母親對他的影響時,他說:“是的,我想她的嚴格要求使我懂得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財富要靠自己去創造,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完成。”

默多克的母親迫不及待地想讓兒子變得堅強起來,以糾正他在父親凱思寵愛下養成的任性和嬌氣。於是她決定施行一個看似鐵石心腸的“試驗”。她專門為小默多克在花園裏蓋了一間小木屋,除了寒冷的冬天,默多克可以和父母姐妹們一樣在大房子裏睡覺外,從春天到秋天,每當太陽下山,全家吃完晚餐、讀書看報後,伊麗莎白就開始勸說小默多克去花園的木屋裏睡覺,這樣堅持了好幾年。每當凱思於心不忍、想打退堂鼓讓默多克搬回大房子睡覺時,伊麗莎白總是說:“我認為在外麵睡對默多克有好處,這是很好的鍛煉。他不隻是適應這些樹,還要適應自然界的黑暗,適應獨處,這會讓他更勇敢些。”克魯登農場的夏天是非常熱的,而默多克的小木屋事實上是一個“美妙的小房子”。它有電燈,有一張床,有螢火蟲,按那個時代的標準,可以說是完美了。對默多克來說,小木屋很棒,他從來沒覺得有什麼不好。

伊麗莎白認為,這種經曆至少可以鍛煉默多克的適應能力。事實上,默多克日後的表現也證明了母親的“試驗”在他身上發揮的效用。他能適應各種職位、各種環境,他對事物有很強的鑒別能力,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麵對何種複雜局麵,他都能及時地調整自己以適應變化的世界。

正是母親看似鐵石心腸的“試驗”促成了默多克的成功。

雖然默多克家族很富有,但默多克從來也沒有忘記母親的教誨。他也總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去創造財富。他的三個主要繼承人如今除了小兒子詹姆斯還繼續留在“新聞集團”外,女兒伊麗莎白和兒子拉克倫都已經離開了父親魯伯特·默多克的護航,獨自闖天下。伊麗莎白的公司shine更是英國電視界升起的一顆新星,如今她將犀利的目光投向了更為廣闊的“美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