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1.葉公好龍:悠遠的曆史心理(1 / 1)

第四輯:文化的傳承 21.葉公好龍:悠遠的曆史心理

漢朝的劉向在《新序·雜事》一書中記載:春秋時代,有一位葉公。他常常對人說,他喜歡呼風喚雨,能大能小,變幻無端的龍。在他家大門前的石柱子上,雕刻了一對大龍,龍身盤繞著柱子,龍頭高高抬起,瞪著眼,張著嘴,舞動著爪子,樣子非常威風。屋頂上,也有一對大龍,麵對麵,正在搶一顆龍珠。花園裏麵呢,更是到處都是龍,石頭上,牆壁上,台階上都用“龍”的圖形來裝飾。還有屋子裏的家具,吃飯的餐具,睡覺的床,沒有一樣不是和龍有關。

葉公好龍,不但住的地方隨處可以看到龍,他的生活起居也離不開龍。他每天一有時間就畫畫,寫字,畫的是龍,寫的也是龍。他連給孩子取名都有龍,老大叫“大龍”,老二叫“二龍”,老三叫“三龍”,女兒也取名“龍女”。

漸漸地,葉公好龍的事情遠近都聞名了。天上龍知道了,他想,葉公這麼喜歡我,我一定要去看看他,和他交個朋友。一眨眼,真龍就來到了葉公的窗前。他看見葉公正在屋裏畫畫,就飛進去說:“別畫我了,我不就在你麵前嗎?”葉公回頭一看是一條真龍,下得直哆嗦:“不,不,我……”話還沒說完就昏了過去。龍歎了一口氣,搖搖頭飛走了。

中國形象標誌將來可能不再是“龍”,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係學會副會長吳友富教授領銜,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

消息甫出,坊間大嘩,情緒激動的網友已經按捺不住地破口大罵了,不少論者仿佛激於義憤也怒不可遏地批判起來。此情此景,令人詫異也令人不安。

“學術無禁區”,該課題尚未完成,僅僅處於立項階段,一切尚未定論,雙方完全可以探討,論者何須拍案乃至叫罵呢?關鍵在於,吳友富教授並未“背叛”龍這一形象,著眼於“龍鳳呈祥”,《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中國曆史上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即是明證。國人的憤憤不平原因在於心中的愛龍情結。

對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龍是虛幻之物,根本不存在,龍後來被附會成多種生物的綜合: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由於蛇是我國原始社會氏族的圖騰,時人便認為蛇是龍的原形。在遠古時代,人的力量是孱弱的,神通廣大的龍即成了人定勝天的寄寓對象。尤需提及的是,在淵源流長的三皇五帝傳說中,伏羲的形象即是人首龍身,伏羲被尊為中華祖龍,這是龍享受尊崇的神話來源。

今天我們談論龍,紛紛以龍的傳人自居,這有悠遠的曆史心理,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卻往往忽視了龍的另一層含義――它與皇帝息息相關。在封建時代,皇帝是真龍天子,隻有皇帝才能以龍自居。連皇帝發怒了也稱為龍顏大怒,大臣要給皇帝提意見,被稱為逆鱗,不僅大逆不道,還得提著腦袋啊。龍和普通老百姓的關係太遠了,老百姓隻能仰望龍而不能親近龍,皇帝的袍子上可以鏽上龍,老百姓卻不能,豈止不能!連黃色的衣服都不能穿。而且,必須說明的是,龍之所以有至尊無上的地位,須賴皇帝之功。為了愚民,為了顯示正統,為了證明君權神授,本來是娘胎自然分娩的二流子劉邦,偏偏說自己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龍終於被拔高到了無以複加甚至讓人恐懼的地步,這不可悲嗎?

今天,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我們自豪;我們談起龍,我們滿懷驕傲之情。但是,我們捍衛龍,甚至不容許任何人糟蹋龍的形象。這就未免陷入誤區。須知,即便在以前,龍也不是不能非議和褻瀆。《封神榜》中的哪吒大鬧水晶宮,把龍王三太子剝皮抽筋;《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龍宮,嘲弄、羞辱龍王。還有晉朝義士周處怒殺水中惡龍的故事,此外,女媧殺黑龍、大禹斬蠢龍、李冰父子伏孽龍的傳說更是四處傳誦。這都說明龍並非凜然不可侵犯,古人也並不都視龍為吉祥之物。

然而,到了現代文明越來發達的今天,某些人對龍的崇拜和不顧一切的捍衛之舉,讓人驚訝。比如,一篇《中國人是豬的傳人,而不是龍的傳人》的文章讓許多人如喪考妣。再比如,日本立邦漆的廣告中有“龍滑落”的鏡頭,一時激起軒然大波,令國人無比氣憤;就在日前,在多哈亞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中,日本表演了舞龍這一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也被某些人認為傷害了中國的感情。吳友富教授建議更換龍這一形象標誌,出發點本是良好,卻招來口水如潑。如此等等,真讓人訝異!龍不是不能崇拜,以極端的方式架到至高無上的神龕上,難免有葉公好龍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