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第七 景公問後世孰將踐有齊者晏子對以田氏第十五
[原文]
景公與晏子立曲潢之上,望見齊國,問晏子曰:“後世孰將踐有齊國者乎?”晏子對曰:“非賤臣之所敢議也。”公曰:“胡必然也①?得者無失,則虞②、夏常存矣。”晏子對曰:“臣聞見不足以知之③者,智也;先言而後當④者,惠也。夫智與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
“雖然,臣請陳其為政。君強臣弱,政之本也;君唱臣和,教之隆也;刑罰在君⑤,民之紀也。今夫田無宇,二世有功於國,而利取分寡⑥,公室兼之⑦,國權專之,君臣易施⑧,能無衰乎?嬰聞之,臣富主亡。由是觀之,其無宇之後無幾⑨,齊國,田氏之國也。嬰老,不能待公之事。公若即⑩世,政不在公室。”
[注釋]
①胡必然也:何必這樣呢。②虞:朝代名,舜所建。③見不足以知之:見微知著之意。④當:這裏是應驗的意思。⑤刑罰在君:刑罰之權掌握在君主手裏。⑥利取分寡:獲取錢財,把錢財分給貧困的人。⑦公室兼之:兼有公室之利。⑧君臣易施:君主和臣子改變了施恩澤的地位。指本來應該由君主向人民施恩惠,現在改由臣子這樣做,所以叫“易施”。⑨無幾:沒有多久。⑩即:就,這裏有趕上的意思。
[譯文]
景公與晏子站立在曲潢邊,眺望齊國的大地,問晏子說:“後世誰將擁有齊國呢?”晏子回答說:“不是我敢於議論的事情。”景公說:“先生何必這樣呢?如果得到天下,就永遠不會失去,那虞舜、夏禹就永遠存在了。”晏子回答說:“我聽說,如果對事情還未見實際的真相而能知其結果的人,就是聰明的人;如果先作出判斷而後來證實事情的結果確是這樣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聰明與智慧,是君子的事情,我怎麼能夠知道未來的事呢!”
“雖然如此,我請求細數治國的道理:君主強大臣子弱小,這是治國的根本;國君倡導臣子附和,這是教化的興隆;刑罰的權柄在國君手中,這是百姓的綱紀。如今田無宇家族有兩代人對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聚積財物又不吝嗇地分給孤寡貧乏的人,他兼有公室的利益,專擅國家的權柄,國君與臣子的位置顛倒了,能不衰弱嗎!我聽說臣子富裕,國君就會滅亡。由此看來,我擔心田無宇之後不久,齊國就會成為田氏的國家了!我老了不能再伺候君王辦事了,君王一旦去世,政權就不會屬於君王的家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