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攻 篇 二、要點精析(2 / 3)

這一戰,諸葛亮以幾千人抗擊十萬曹兵,形勢可說是危險之極。但他卻巧妙地利用了夏侯惇的輕敵心理,先以趙雲為前鋒迎戰,令其詐敗,誘敵深入。他預測到,夏侯惇有可能識破誘敵之計,故而又命劉備於地形寬闊處用兵,使夏侯惇誤認為這便是埋伏之兵,遂不以為意,一路緊追不放,直至追趕到山勢狹窄之處,而其真正的埋伏卻不是兵,而是一場熊熊大火。因此,曹軍人數雖眾,卻無用武之處,反而在大火的燒攻之下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此戰一勝,關羽、張飛等人對孔明佩服得五體投地。非利不動

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孫子說:“沒有利益就不行動,不能取勝就不使用,不到萬不得已的危險之時就不決戰。”

孫子是一個高度理智、非常冷靜、在重大問題上決不為感情所動的人。他決定動與不動的最高準則是“利”,反對任何怒而興師、慍而致戰等感情用事的行為。三國時期的劉備就因違反了這一軍事原則而被陸遜打敗。

在公元219年的吳蜀荊州之戰中,劉備不僅丟失了荊州,同時也喪失了一員大將——關羽,使劉備遭到沉重的打擊。既使他原來準備分兵兩路北取中原的計劃破產,並且又失掉了一個重要的戰略地區,但劉備還是借口給關羽報仇,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做了皇帝,正想趁機消滅蜀、吳。蜀、吳兩國不斷的戰爭,隻能對魏國有利。因此,許多有見識的大臣都勸阻劉備不要輕易發動這場戰爭。趙雲對劉備說:“當前我們的敵人是曹操,不是孫權;如果我們先滅掉曹魏,孫吳自然會降服。現在曹操雖死,但曹丕篡漢,應當利用人們對篡漢不滿的情緒,早日出兵占據關中,控製黃河、渭水上遊,討伐凶逆。關中、關東地區主張正義的人,一定會裹糧策馬迎接王師。因此,不應該把曹魏擱在一邊,先和孫吳大戰。戰爭一蔓延,便難以收拾。”可劉備哪裏還能用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對於蜀漢的進攻,孫權早有準備。他一方麵靠近曹魏,希望在蜀漢進攻時,曹魏能保持中立,防止兩麵受敵。因此在曹丕稱帝後,馬上派人前去祝賀,並送還了被關羽俘獲的魏將於禁。當曹丕封他為吳王時,他也表示歡迎。

另一方麵,孫權把都城從建業遷到長江中遊的武昌(今湖北鄂城),以便扼守荊州;又派陸遜為鎮西將軍,統領李異、劉阿進駐巫縣(今四川巫山)、秭歸(今湖北秭歸),加強西線防務。他還寫信和派使臣到蜀漢,要求重歸舊好。誰知求和不成,於是孫權就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朱然、潘璋、韓當、孫桓等大將及戰士5萬人,西上扼敵。劉備出兵沒過幾天,就攻下了巫縣,一直打到秭歸,攻占了東吳土地二三百公裏。他從秭歸出發,急於向東繼續進軍。隨行的官員黃權攔住他說:“東吳人打仗向來很勇猛,千萬別小看他們。我們水軍順流而下,前進容易,要退兵可就難了。還是讓我當先鋒,在前麵開路,陛下在後麵接應。這樣比較穩妥。”這時的劉備心急火燎,一意孤行,哪裏還肯聽黃權的話。他要黃權守住江北,防備魏兵,自己率主力直逼亭。

公元222年2月,劉備率大軍至亭設立了大本營。前部則到達夷道(今湖北宜都),將孫權侄兒孫桓率領的一部分吳軍包圍。

這時的陸遜所麵臨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無論兵力、士氣和占有的地形,對於劉備來說都十分有利,僅憑硬打硬拚,吳軍難免吃虧。因此,他決定要誘敵深入,等待時機,後發製人。他命令吳軍退出山地,將八百裏崇山峻嶺讓給蜀軍,把部隊集中在亭地區。

麵對蜀軍的步步進逼,吳軍將士心急如焚,都摩拳擦掌,想和蜀軍大戰一場。許多士兵紛紛要求進兵援救孫桓,解除夷道的圍困。但是陸遜卻十分鎮靜,他拒絕了這種分散兵力的作法,他對這些將領說:“夷道城池牢固,城裏糧食充足;孫桓平時愛護部下,上下一致,一定能夠堅守得住。現在吳軍的主力應該用在主要方麵,等到同蜀軍決戰勝利,夷道之圍自然就會解除了。”同時,他又針對將士們急於出戰迎敵的情緒解釋道:“這次劉備帶領大軍東征,士氣旺盛,戰鬥力強,再說他們在上遊占領了險要地方,很難一下子攻破,要是跟他們硬拚,萬一失利,丟了人馬,就要影響大局,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現在我們還是積蓄力量,等待形勢變化。蜀軍是沿山地行軍的,兵力難以施展,自然要拖得很疲乏,我們可以慢慢抓住他的弱點對付他。”

陸遜部下的將軍,有的還是孫策手下的老將,有的是孫氏的貴族。他們對孫權派年輕的書生陸遜當都督,本來就不服氣。現在聽到陸遜不同意他們出戰,認為陸遜膽小不敢打仗,更加不滿意。

對於陸遜這樣一個年輕的指揮官,劉備也沒把他放在心上,但是陸遜總是堅守不戰,劉備卻很著急,於是每天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陸遜隻是不理。劉備見激將法不起作用,就企圖用誘敵出戰的辦法。他派吳班帶領兵士幾千人在吳軍陣前平地上立營,向吳軍挑戰,劉備親率精兵8000人埋伏在山穀裏,等待著把吳軍引誘出來以後,再來個兩麵夾擊。吳軍將士耐不住性子,要求馬上出擊。陸遜笑笑,不慌不忙地說:“我觀察過地形,蜀兵平地裏紮營的兵很少,可見周圍山穀中一定有伏兵。他們大聲嚷嚷引我們去打,我們可千萬不能上他們的當。”

將士們還是不肯相信。過了幾日,劉備見東吳兵不肯前來交戰,知道如意算盤落空,隻好令8000蜀兵陸續從山穀中撤了出來。吳軍將士這才恍然大悟,不由對陸遜另眼相看。

從公元222年2月一直到6月,陸遜一直按兵不動,雙方相持了半年之久,蜀軍也一直找不到機會同吳軍決戰。到了6月,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蜀軍士兵個個叫苦,鬥誌逐漸渙散了。劉備沒有辦法,隻得把駐紮在山穀裏的軍隊開到山穀外,把江麵上的軍隊移到陸地。把軍營駐紮在深山密林之中,依傍溪澗,結營四十多個。決定暫時休整軍隊,等到秋後再大舉進攻。

這時,陸遜認為反擊的時候到了。他召集將士,宣布要向蜀軍進攻。將士們都很驚訝,他們議論道:“要打劉備,就該在蜀軍剛剛入境,腳跟還沒有站穩的時候。現在,他們已經深入二三百裏,主要的關口要道都被他占了,這時再去攻打,一定得不到好結果。”陸遜解釋說:“劉備的戰鬥經驗十分豐富,他的軍隊開始集結在我們境內的時候,各方麵考慮得很細致,士氣也很旺盛,我們不應該同他們硬拚。現在他們在這裏駐紮了很久,沒有得到進攻我們的機會,兵士已經疲勞,鬥誌已經消沉,策劃不出什麼好計謀。所以,現在正是我們發動進攻,打敗蜀軍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