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謀攻篇 二、要點精析(3 / 3)

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謀略,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以下內容:

其一,從實行條件看它是以強大的實力為後盾,這種實力不單指軍事,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諸多方麵。誠如張預所言:“明賞罰,信號令,完器械,練士卒,暴其所長,使敵人從風而靡,則為大善。”

其二,從運用的手段看,主要采用“伐謀”、“伐交”。或以謀略瓦解敵軍,或以外交手段分化敵國同盟,從而不虞而勝。

其三,從運用範圍看,“不戰而屈人之兵”既可以是一種大戰略,也可以是一項具體的戰術,大至敵國、敵軍,小至敵卒,都可以兵不血刃使之屈服。

最後,從目的看,它是以最小的犧牲達到最佳的戰爭目的,這就是孫子所言“善之善者”的精義所在。

孫子“不戰而勝”的謀略為曆代兵家所推崇,唐朝李世民可算是運用此戰略的佼佼者了。

唐朝開國之初,遊牧族東突厥屢屢襲擾中原,唐高祖一時並無良策。這時,有人獻焦土之策,認為東突厥襲擾的目的在於侵占長安,不如我們遷都,一把火燒了長安城。東突厥見長安已成焦土,自然罷兵。高祖舉棋不定,秦王李世民表示反對,他請求父皇讓他出兵討伐,若戰敗再遷都不晚,高祖準允了他的請求。

當時東突厥的頡利、突利二可汗正舉兵襲擾關中,李世民奉命出征,兩軍在涼州一帶擺開陣勢。東突厥有萬餘騎兵,而唐軍不過數百,顯然死拚無法取勝。

李世民憑著大智大勇,僅帶領騎兵100向敵陣走去。他對東突厥兵道:“我們唐朝已同你們可汗結盟,為何現在違約來犯?如果你們可汗真有本事,就單獨和我李世民一人決戰,如果派兵廝殺,我也隻用這100名士兵迎戰,決不退卻。”陣前的頡利可汗大吃一驚,他擔心唐軍另有埋伏,猶豫不決。

李世民又派使者對突利可汗說:“你以前和我們有約,結果出兵襲擾,不守信用。”突利可汗理虧詞窮,一言未發。

李世民見狀,又單身一人向陣前走去。頡利可汗見李世民如此大膽,又聽說了唐使者對突利可汗說的那一番話,疑心突利可汗與李世民有聯係,便下令突厥兵後撤,暫緩行動。

當時正逢陰雨天氣,唐軍的軍糧供應一時受阻,士兵疲憊,從朝廷到軍中,都認為此次出兵對唐軍不利。不料李世民施用巧計使敵退兵,使戰況出現轉機。

接連幾天,雨越下越大,突厥兵的弓箭受潮,士氣開始低落。而唐軍駐地,由於在室內燒火煮食,空氣幹燥,兵器保養得很好。李世民見時機已到,在一次雨夜中揮軍突擊,東突厥驚慌失措。此時,李世民並未舉兵痛擊,而是派人向突利可汗分析利弊。突利可汗見狀,隻得與唐軍和解。

此次作戰中,李世民采用攻心為上、離間分化的手段,沉著應敵,將不利化為有利,終於使東突厥猜不透唐軍虛實而退兵。

在商業經營中,為了爭奪市場,也要運用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即不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硬拚的方式,以免兩敗俱傷,而是采用謀攻的方式,靈活使用各種巧妙的策略,迫使競爭對手屈服而取勝,戰後日本商品占領美國市場即是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市場容納了全球消費量的六分之一,誰都想打入這一市場,可競爭十分激烈。日本在戰後初期,自知經濟實力還不十分強大,便采用了外圍戰術,先把產品打入亞洲市場,然後是亞非拉各國市場,並沒有為進軍美國而不顧血本。到了6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變得日益壯大,它開始向美國市場進軍,但它采用的也是全勝戰略。如日本鬆下公司70年代末在美國設立子公司,一開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並沒有多少贏利。80年代初,為了提高美國鬆下公司的產品競爭力,總經理山下俊彥改變方針,讓美國鬆下子公司與美國國際通用公司(IBM)結成業務聯係,共同製造小型計算機,其實是利用IBM公司的先進技術,為其承包生產任務。這一決策使日本鬆下子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使鬆下公司的其他產品也順利進入美國市場,大受顧客歡迎。

不戰而勝這一兵法準則使山下俊彥輕鬆地在商戰中獲勝。

少則能逃之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少則能逃之”是孫子在《謀攻篇》中提出的以退為進的重要謀略。孫子說:同敵人兵力相等,就要設法戰勝敵人;比敵人兵力少,就要善於擺脫敵人;各方麵條件都不如敵人,就要設法避免同敵人交戰。因而,弱小的軍隊如果隻知道堅持硬拚,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少則能逃之”的謀略,指在敵軍處於絕對優勢,我軍強攻無力,固守不能的被動情況下,為保存實力,避免同敵人決戰,應有計劃、有組織地主動撤離險境,以便東山再起。因此,這一謀略,包含三層含義:

第一,與敵交戰要懂得知難而退。在自己的力量明顯不足時,要避免同敵決戰。因為“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吳子·料敵》雲:“凡此不如敵人,避之無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百戰奇略·退戰》說得更加明確:“凡與敵戰,若敵眾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爭,當急退以避之,可以全軍。”

第二是為了保存實力。“少則能逃之”並不是倉促出逃,而是在作戰時間、地點、條件、力量均不利於己的情況下,主動撤離,避免被敵消滅。它是孫子“以不敗求勝”戰略的具體體現。《淮南子·兵略訓》雲:“實則鬥,虛則走。”意思是,如果力量比敵人強大就應同敵人交戰,如果力量比敵人虛弱就應盡早回避。《吳子·應變》亦雲:“不勝速走。”意謂,如果不能取勝,就要迅速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三,作為詐敵誤敵的一種策略。“少則能逃之”並不是被動地一味撤離,而是變被動為主動,反敗為勝的一種謀略。當敵人力量十分強大時,我方撤離不僅是保存實力,而且可以誘敵深入,創造反攻戰機。有時更是通過“逃之”來調動敵人,使他們跟在我們後麵追擊,調虎離山,把敵人拖垮。《兵法圓機·利》雲:“避而有所全,則避也。”意思是說,如果通過暫時的退避而能獲取最後勝利的話,就要主動采取退避的策略。

中外兵家為了避免在形勢不利的條件下與強敵交戰,常常采用“少則能逃之”的謀略。退卻“逃之”,安全撤軍還需要運用計謀。“逃之”的計謀很多,最常用的招法是製造假象。公元432年,南朝劉宋文帝派遣征南大將軍檀道濟攻打北魏。檀道濟征討北魏曆時大半年,作戰30多次,連連取勝。後因深入曆城(今山東濟南東),補給線太長,北魏出兵截燒宋軍運糧之道,使宋軍陷入困境。這時,一名逃兵投降北魏軍,說宋軍糧草已盡,準備撤離,北魏馬上出兵追趕。檀道濟見魏軍人多勢眾,難以擺脫,想出一條妙計。夜深後,宋軍營內燃起無數火把,檀道濟指揮數千名士兵往空米袋中裝沙子,一邊裝,一邊高聲計數:“一鬥、二鬥、三鬥……”另有一群士兵來來往往,把沙袋東搬西搬,看上去在分糧食。他們在沙袋上麵覆蓋少量大米,故意把袋口敞開,讓北魏方麵的奸細窺見。北魏一見宋軍還有這麼多軍糧,以為中計,把那逃兵當作間諜殺掉,撤回原地固守。宋軍得以從容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