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孫子兵法 第二計圍魏救趙(1 / 2)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 第二計圍魏救趙

原文注譯

[原文]

共敵①不如分敵②,敵陽不如敵陰③。

[注釋]

①共敵:集中的敵人。②分敵:分散的敵人。③敵陽不如敵陰:敵,攻打。陽,這裏是指公開、正麵、先發製人;陰,這裏是指隱蔽、側麵、後發製人。敵陽不如敵陰,指正麵攻敵,不如從側麵攻敵。

[譯文]

攻打集中之敵,不如攻打分散之敵。從正麵攻敵,不如從側麵攻打防守相對薄弱之敵。

按語注譯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流;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說:“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①;救鬥者,不搏擊②;批亢搗虛③,形格勢禁④,則自為解耳。”(《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注釋]

①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控,抓緊。全句意為:要解開雜亂紛繁的紐結,不能握緊拳頭。②救鬥者,不搏擊:搏,打。全句意為:要解救打架的人,自己不能參與打鬥。③批亢搗虛:批,用手打擊,攻擊。亢,咽喉,比喻要害之處。全句意為:攻擊要害之處,攻打薄弱環節。④形格勢禁:格,受阻礙。全句意為:受阻礙的困難局麵。

[譯文]

治兵就像治理洪水一樣:對於來勢凶猛的敵人,要避開它的鋒芒,就好比治理洪水要導流一樣。對於弱的敵人,要堵住宅,殲滅它,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築河堤一樣。所以,當齊國派兵去解趙都邯鄲之圍時,孫臏對田忌說:“要解開雜亂紛繁的紐結,不能握緊拳頭;要解救打架的人,不能自己參與打鬥。隻要抓住敵方要害,攻其虛弱之點,使敵方處於受阻的困難局麵,趙都之圍便自然而然解除了。”(見《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傳世典故

圍魏救趙。魏、趙: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兩個國家。其中魏都大梁在今河南開封,趙都邯鄲在今河北邯鄲。原意是指在魏國包圍了趙國的時候,不直接去趙國解圍,而是通過反過來包圍魏國國都的辦法,迫使其回救而自己解趙之圍。引申為通過圍攻來犯之敵的後方據點,迫使其撤回兵力的作戰方法。

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的齊魏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國派將軍龐涓帶領八萬軍隊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派人到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為統帥,孫臏為軍師,帶兵八萬去救援趙國。

田忌接受了齊威王的命令後,立即集中軍隊,準備糧草,軍械。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便召集全軍將領商議進軍。

將領們到齊以後,田忌說道:“大王命令我們去援救趙國,我們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明天大軍兵發邯鄲,與魏軍決戰,救援趙國。”

“是!”眾將一齊應道。

這時,軍師孫臏卻急忙說道:“田將軍!我們的大軍不應去到邯鄲。”

田忌聽後,吃了一驚,忙問:“大軍不去邯鄲,去哪裏?軍師快說。”

“大軍應當到大梁(魏國國都,今開封)去。”孫臏說道。

田忌驚訝地說:“軍師!這就奇怪了。魏國八萬大軍正在邯鄲城下攻城,我們軍隊不去邯鄲城下找魏軍作戰,卻跑到大梁幹什麼?”

孫臏笑道:“請問將軍,大王命我們帶兵八萬去完成什麼任務?”

田忌道:“解邯鄲之圍。”

孫臏道:“要想解開一團亂絲,不能用拳頭去亂打;要想替別人拉架,不能去參加搏鬥。現在要去解救趙國的危難,直接去死打硬拚也是不合算的。眼下魏國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防禦必定空虛,我們如發大軍直搗大梁,大梁是魏國國都,龐涓必然要回軍自救。龐涓一撤軍。邯鄲的圍不就解開了嗎?等到龐涓急忙趕回本國時,我們再在半路上打他個突擊,不正好以逸待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