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胡雪岩 第十九章富貴險中求——險中有夷,危中有利(3 / 3)

胡雪岩的確有一種超乎常人的勇氣,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就是人不敢冒的險他敢冒。

當年杭州被太平軍緊緊包圍,浙江巡撫王有齡率杭州軍民拚盡全力居城堅守已達一個多月。王有齡派胡雪岩冒死出城籌辦糧食以救助杭州城的軍民,自己守在城中,絕不棄城圖存。之所以如此,首先,因為全城軍民的眼睛都盯著王有齡的舉動,容不得他逃;其次,即使有機會能夠逃出杭州城,不僅已經吃過的苦頭都算白吃了,而且還會像在常州做了逃將的何桂清那樣,被朝廷查處後議罪嚴辦,落個菜市口斬首示眾的下場——王有齡其實也是逃無可逃。除這兩種原因外,還有一點,那就是被圍城中與外界隔絕了消息,因而也不知情況嚴重,在王有齡心中還存有一絲僥幸,以為朝廷不會坐視杭州處於危難而不顧,一定會派援軍解杭州之圍。援軍一到,杭州自然可以得救。

其實,杭州的情形,從外麵看才知道當時的情形已經無法可救了。當時太平軍由忠王李秀成帶領,以主力部隊進攻浙江,以鞏固江浙根據地,同時緩解南京被圍的壓力,因而是誌在必得。而杭州被太平軍圍困之後,官軍雖有李元度率衢州新軍馳援,但實際上在太平軍的全力堵截之下很難靠近杭州城。同時,即使清軍能夠打到杭州,也並不一定能夠擊退重重圍住杭州的太平軍。

曆盡艱辛從杭州到上海籌備糧食的胡雪岩綜合各種情況進行認真地分析,心裏已經十分清楚杭州為太平軍攻破隻是遲早的事,也知道王有齡與杭州玉碎“殉節”已成定局。但他仍然不顧古應春夫婦的勸阻,堅持要將在上海采辦的一萬石大米,冒死運去杭州。

古應春夫婦勸阻胡雪岩的原因,當然是認為此行凶多吉少。此時江蘇、浙江大部分地區已為太平軍占領,況且自上海至杭州,一路上太平軍嚴密封鎖。而胡雪岩在江浙一帶本就負有盛名,幾乎家喻戶曉,甚至在太平軍兵將中,都有許多人了解他。因而他幾乎沒有辦法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如果胡雪岩被太平軍認出,並且被他們知道是為杭州城裏的軍民送糧,他將必死無疑。另外,杭州被太平軍重重包圍,與外界聯係已經完全斷絕,即使糧食運到杭州城下,也沒有辦法派人將糧食送進城去。

但胡雪岩認為,一來做事要講信用,二來要盡到心力,無論如何,一定要把糧食運到杭州。至於危險,胡雪岩說了一段既是安慰古應春夫婦,同時也十分有道理的話。他說:“我當然不會闖到死路上去。我說的闖,是遇到難關,壯起膽子來闖……這一路來,我遇到太平軍,實在有點怕,現在我不怕了。越怕越誤事,索性大膽去闖,反倒沒事。”

從胡雪岩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在成大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境。這時,就需要“壯起膽子”,才能鎮靜自己,從容應對,才有可能真正冷靜而準確地判斷局勢,為自己找到一條降低風險的路來,假若不能處變不驚,由驚慌必至失措,導致措施不當而被困難嚇倒,許多立事者在關鍵時刻功虧一簣,也多半是由心理素質不過關所致。

囤貨需沉住氣,淨值最大再拋出

勇並不是決斷的唯一因素,成大事應該是膽識和智慧的結合體,缺少任何一個都難以成事。

有勇無謀和有謀無勇是成大事的兩種弊端。前者的極端表現隻能算是亡命之徒,成事的可能甚至小於敗事;後者雖然謹慎小心,但在機遇麵前由於有識無膽,容易錯失成大事的機會。所以,成大事應該是膽識和智慧的結合體,缺少任何一個都難以成事。

胡雪岩第一樁生絲生意的成功,可以說是勇氣與智慧結合的成功範例。當時,他的徒弟陳世龍打聽到,上海市麵將會不平靜,幫會組織“小刀會”將在8月起事。小刀會的起事會給上海市麵帶來什麼影響?該如何應對?這就需要胡雪岩及時做出決斷。

如果小刀會在8月起事,此前自己始終專做絲生意,估計不會有太大的風險。但是假定小刀會起事成功了,上海肯定要有好一陣兒混亂,上海與內地交通隔斷,外邊的絲會很難運進。如果能預測到這一情況事先囤絲,大批吃進,它就是一筆好生意。但是囤絲又有風險。首先是要壓一大筆本錢,假定市麵不出半月又平靜了,囤絲的意義並不大。在局勢難以推測的複雜情況下,就有風險,需要投資者有敢賭一把的膽識和勇氣。這筆生意的結果怎樣,隻能根據目前手中掌握的極為有限的現實情況估算。至於估計是否準確,情況能否按你估計的方向發展,一切都是一個待卜的未知數。

正因為是未知數,生意有利潤,也有風險,才需要商人勇毅果敢的品性。胡雪岩在這筆生意中做出的判斷是:大量買絲,囤在租界,必賺!他的理由是:洋人暗中在軍火上支持小刀會,政府必然要想個法子治一治洋人,最直接的方式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過不了三個月,洋人很可能有錢而買不到絲,致使上海的絲價大漲。

胡雪岩在湖州收到新絲運到上海,並沒有急於脫手。就他當時的狀況而言,他是應該盡快脫貨求現的,因為他的錢莊剛剛開張不久,並沒有多少可以周轉的資金。但他仍然將這批生絲囤積起來。這樣做,除了因為洋商開價不夠理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要聯合同業控製洋莊市場的條件還沒有成熟,他運到上海的生絲數量很少,實力還不足以與洋商討價還價,他必須聯合同業才能與洋商抗衡。因此,他一方麵請新結識的古應春加緊和洋商談判,一方麵由劉不才出麵拉攏龐二,做聯絡同行的工作。

到這一年年底至第二年年初,上海絲商大戶龐二已經聯合各大商戶,散戶控製也已見成效,洋商開價也開始鬆動,但胡雪岩還是沒有將自己已經收購的生絲脫手。這一次的主要原因是他覺得洋商開價還不夠理想。本來集結散戶做工作時,為了說服大家一致行動,就說是隻要團結一致,迫使洋人就範,大家必可大獲其利,如果按洋人此時開出的價格脫手,這就成了一句空話,受到大家的責難事小,影響以後控製市場的計劃事大。就這樣,胡雪岩的第一批生絲,直到第二年新絲快要上市,洋人因朝廷決定將要設立內地海關,增加繭捐,為情勢所迫不得不低頭,開出了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之後,才最後脫手,一批生絲淨賺了十八萬。

這是胡雪岩自立門戶以來的第一筆大宗生意。為了做好這筆生意,他調集了幾十萬銀款,其中大部分都是向錢業同行借貸的。因為大家都信任胡雪岩的商業才能,相信胡雪岩的判斷。反過來想一想,假定這一次恰恰是胡雪岩判斷錯了,或者是生絲已經囤了三個月,利息已經吃進去了幾千,忽然清朝政府市禁大開,絲價大跌,恐怕我們一出場看到的就是終場的胡雪岩了。

幸好,結局甚為圓滿。當然也體現了胡雪岩勇和智結合,智和義結合。胡雪岩從官場、洋場和江湖朋友處得來的消息全都千真萬確,沒有出現紕漏。事前掌握了充足真實的市場信息,使他的這一決斷最終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那麼,勇對於商人意味著什麼?勇是厚利,勇是機會。白圭之所以把勇列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為勇一邊連接了智,一邊連接了風險。無智之勇不僅毫無意義,而且可能會造成不可承受的風險;但商場上如果為保萬無一失而不敢勇於冒險,則肯定無法成就成功的商人。

作為商人,常常是希望市場能沿著自己設計的方向發展,希望自己預知的一切都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希望生意運作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意外越少越好。當事情的發展結局處在“人知”的邊緣,如果完全地知道了事情的發展結局就不需要勇,頂多需要智,來查清所能夠遇到的各種情況。但當你進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時,就特別需要勇,因為你根本無法預知裏麵的情況,一切都是未知數。當然,勇並不是決斷的唯一因素,勇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那就是對事情的各個方麵有個徹底的了解,正確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