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十章胸懷天地——讀書明誌,荷道以躬(3 / 3)

法家。倡導法製為天下遵守的人才,不喜歡不守製度、不講原則的人。為人大多中規中矩,為友無樂趣,為官有人懼。但這種人的默默無聞、不喜張揚是實幹家必備的個性,也是值得人學習的。他們的功績在於能建立法製、安邦定國而不在於人際交往。

國家棟梁。這樣的人才兼備德、法、術三家之才,他的道德可以整頓社會風氣,法製足以匡正天下,權術足以製定國策,是國家不可缺少的人才。三才兼具者的才能德行足以代替君主掌管國家,常為將相,總理大事,這類人鮮見更應珍惜。

器能之才。兼備三才,但是三才都不夠精純,以明哲保身的態度處世。權智有餘,公正不足,可撐小局難掌大權,獨缺裝天下事之胸懷,這是出任大臣、地方官的人才。

智意之士。這種人容易被一般人所容納,被欣賞者所推許。但這種人不知進退,關鍵時刻先想的是保全自身,勇氣和行動上不如謀略家強勁,缺少一些奉獻精神,聲名功績最終比不上謀略家。

臧否之才。這種人才在未成功時,被一般人所認識;已經顯達,又為一般人稱道,敏銳的觀察力使他們善辨是非,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而容易為誹謗者所怨恨。

伎倆之才。這種人才成功後,被政府授以重任。不好的地方就在於使普通人勞頓,而地位低下者疲憊,好大喜功,愛做表麵文章,不是做實事的選擇。

文儒人才。文章寫得好,口才好,又可傳道授業的人才。這類人才思敏捷,鋒芒畢露,針砭時弊但缺含蓄婉轉之性情。為人處事過於直接易得人喜歡也易得人厭惡,所以不屬於善於交際的類型。

梟雄之才。此等人才一般膽識過人,但對於人際的心機考慮不夠,心地大多淳樸,容易被小人陷害,所以常有懷才不遇之感。

曾國藩就上述主要人才,進一步論述了他們各自在應用中的優勢與不足。

第一,“王化之政宜於統大,以之治小則迂”:有遠大誌向的人必須要有階段性的認識,腳踏實地不求一步登天。這就好比高材生找工作,總想找一份好的工作,進大公司很難,小公司又不願進,時間一長高不成低不就,結果浪費了時間也消磨了自己的意誌力,這樣的人還會有人認為他是個人才嗎?

第二,“器能之政宜於治煩,以之治易則無易”:機智聰明,深思遠慮,能出奇策的人才,術謀之人都很喜歡,而且也能認識別人的長處。器能之人善於解決困境與難題。

第三,“策術之政宜於治難,以之治平則無奇”:這種人胸懷奇謀,在任何時期都是一代奇士。但在和平年代,他們難以找到發揮其智慧的用武之地。亂世出英雄,英雄的背後,往往有大智慧的能人。

第四,“法家之政宜於治侈,以之治弊則殘”:這種人講求法製,用法製治理國家的一切,可以富國強兵,整治腐敗和歪風邪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但用這種方法治理貧窮落後的地方,因手段殘酷,反而弄得民不聊生。強硬的態度隻能對待做錯事情的人,不能對待窮苦的人,否則隻會適得其反。

第五,“智意之才宜於治”:這種人才善於開創新局麵,應該放在最需要發展的地方。在發達的地方,製度設備都完善的地方往往無所收獲或者收獲很小。

第六,“苛刻之政宜於糾奸,以之治邊則失眾”:這類人才為人鐵麵無私,六親不認,特別適於整頓治安,清除腐敗,但不適合安撫災民,撫慰人心。可以把他比作利劍而不是甜品。

第七,“伎倆之人宜於治富,以之治貧則勞而下困”:這種人追求短期功利,好大喜功。由於智謀多,能對複雜的局麵應付自如。經濟發達的地方,人民生活很好,心思就會用到其他方麵,社會就生出許多問題。他們自己生事要逃避懲罰,因此就千方百計賄賂官員,結果造成生活秩序一片混亂。治理這種地方,必須要用靈活變通的人,光靠實打實幹的精神是行不通的。

曾國藩說:“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為能。”話雖不多,卻精辟地闡述了人才與使用人才之間應守好各自的權責和本分。

當然,隻有用人的理論還不行,必須得付諸實踐,實踐中還必須小心謹慎,不然,人才的能力非但得不到合理利用,反而會造成失去人才等嚴重後果。

曾國藩在識人、分才、用人方麵十分慎重,凡到他那裏投效的人,都設法將之安頓下來,然後一一接見,根據各自的特點安排事情。在幕府中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和了解,對每個人才的特點掌握後,再保以官職,委以重任。

正因為曾國藩對自己的才能有著深刻而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推己及人。他也有把有才之士放在合適位置上的能力。因為其心係國家安危,又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做到不嫉才而薦才。

甘心吃虧,早有戒備

得失盈虧心知肚明,常懷一顆戒備之心有益無害。有大誌向的人心裝天下事也裝己身危,學會保護自己才是發展的前提。

有人說:“吃虧是福”。且要看吃的什麼虧,如何吃的。

曾國藩對人性的理解較為黑暗,認為“主動吃虧”之人多半別有用心,因此一定要小心提防。這與他縱橫官場,看盡爾虞我詐有密切關係。

一個人主動吃虧,是否有所求,這後麵深藏的動機,是非要弄明白不可的。本著正直、善良目的的吃虧應該鼓勵,但是如果識別不慎,縱容了心懷不軌的人,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而善良還是別有用心,分辨起來可不這麼容易。

曾國藩常說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給你恩惠,恩惠背後總是有目的,一旦拿了別人的好處,就不能秉公辦理事情了。這和現在所說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請客送禮的事情,自己不做別人做,也要想明白該不該收。有人為了求得官職送禮,這樣的人怎麼能用呢?有人為了上學送禮,這樣的人能學到什麼呢?

古語有雲:“寧讓人,勿使人讓;寧容人,勿使人容;寧吃人虧,勿使人吃吾之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吾之氣。人有恩於吾,則終身不忘;人有仇於吾,則即時丟去。”這種對人性的徹悟,其中蘊含了多少人生的道理!

曾國藩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一生從不輕易接受他人的恩惠。他常說,從前那些施恩於我的人都是另有所圖,少則數百、多則數千,不過都是一種投資而已。有天我做了大官,不報答他們,顯得我刻薄;報答他們,即使是他們施予的十倍,也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出於這種理解,曾國藩在京城八年從不接受他人的好處。他對弟弟說:“情願人占我的便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宜。”他認為不占別人便宜,身輕氣爽,做事也不受羈絆。曾國藩不僅僅是自己不受人恩,對家人也是如此。他的子女在回憶中說從未有什麼人借任何理由給父親送禮,每次收禮,都是給母親賀壽送來的禮物。

他很明白,身處官場要小心主動吃虧的人,更不能占人便宜而導致自己失節。一個人主動吃虧,若是居心叵測,在古代往往引狼入室,擾亂朝綱,在現代也會是善設圈套之人,還是小心為妙。

古代自己主動吃虧的人不少,但是多數或別有目的或心術不正。易牙殺子蒸肉獻帝王;豎刁閹己自賤以求官,看起來都是為他人舍棄自己,實質上都是別有圖謀。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兒子,更沒有人不珍惜自己的身體,能犧牲如此之多可見其心機之深。

從這些故事我們應看到,對於那些主動吃虧的人的真正用心,我們一定要慎重識別,更不能隨意占便宜,占便宜不管怎麼說,都是便宜好占,可結果或者難堪,或者麻煩。

如果主動吃虧的是別人,就要多做幾方麵的考察;如果是自己,就隻能是在有必然需要的時候。所以,吃虧的學問是需要學習的,這也是如何做人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

曾國藩曾說:“君子知道謙受益滿招損的道理,因此功勳、美譽兩者都得到了。不爭功的實際上是爭到功勞,忍讓敵手實際上是在戰勝他,甘居人下的實際上處在人上,這些道理都是小人所不能體會的,德行不夠,道行不深的緣故。君子若真能明白爭執路上的險惡,獨自行進到與世無爭的玄深道路,就會容光煥發,德行聲名與古之高人同列矣。”

曾國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生位居高官,但從不以權謀取私利。他在北京的寓所隻有兩樣東西,一是書籍,一是衣服。衣服是做官的人必不可少的,而書籍是曾國藩一生的嗜好。

清貧到如此地步,曾國藩也表示,將來罷官以後,除了適合夫人穿的衣服外,剩下的都與兄弟五人平分。所有的書籍,則一律收藏於利見齋中,無論兄弟還是後輩都不得私自拿走一本。除了這兩樣東西,曾國藩決心不再保留任何東西,他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財富。一般來說,看不見的都比看得見的珍貴。

曾國藩雖然在北京做官期間俸銀較少,但一直對家裏有些資助。他求學期間曾借了別人一千兩銀子,回家又要幾百兩路費,他深感難辦齊這麼多銀兩。即便在他如此貧困之下,也從未利用職權占取便宜,與今天的貪官相比,曾國藩不僅是清廉,更是聰明過人了,試想曆朝曆代哪個貪官有好下場呢?貪腐的事情代代都有,深究原因,不端正的品格,不滿足的欲望是根本。

雖然曾國藩已經很節儉也不驕傲,但是受地位所限,仍舊經常遇到被迫破例的事情。有一次,曾國藩的屬下李翥漢說,他依照李希帥的樣式打了一把銀壺,可以燉人參,可以煮燕窩,花費八兩多白銀。曾國藩深覺愧疚。他說:“現在百姓都在吃草根樹皮,官員也很窮;而我身居高位,如此驕奢,還竊取廉潔節儉的虛名,真是令人汗顏啊!以後應當注意。”

因此在用人時,曾國藩往往會從一個人的為人處世上考察,愛自誇的人,常常急功好利,而那種不爭功勞、不占便宜的人在作戰時往往能衝鋒在前,平時生活中不甘於人下,實際上後者最後不但得到功勳,而且得到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