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曾國藩 第九章精忠與守誠——以忠誠為本,以才智為用(3 / 3)

曾國藩不僅要求自己需有一“誠”字,也處處以“血誠”要求自己的下屬。例如,他說,帶兵打仗的人,第一要會治理軍隊,第二不能怕死,第三不貪圖名利,第四要能吃苦。接著他說,大多忠義雙全有血性的人,這四點都具備。沒有血性的人等於一無所有。

總之,血誠是曾國藩修身、求才、治軍、治政的一條重要原則,是他借以團結一批封建文人、鞏固官位的精神力量,也是他企圖“複禮”實行“禮治”的重要保證和理想途徑。這正是魏征所說的“君子所保,惟在於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的意思。

無論修身做人還是治家治軍,曾國藩所信奉的隻有一個“誠”字。正所謂“誠心千金難換”,當別人拿出一片真誠的時候,感動地接受就是了,千萬不可傷其心,要明白事可改而心難換。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義務為別人無償付出,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職場、商場都是這個道理。有誠有義者必有所獲,懂得珍惜他們的人亦是如此。

假拙誠真,世故不可取

誠意是交往的根本也是合作的前提。世故的人隻看得到利用和謀略,唯獨看不到的就是誠意。

人活於世應該明理行事。理不明,莽撞行事隻能做錯事。通曉世事的人常被稱為“世故”、“狡猾”。

“世故”在於常人的理解,常有貶義意味。但事實上世故是個中性的詞彙,含有機謀之意。深於世故指通達人情事理,因此又與世俗相接近。深諳其道的人也必然不免俗見、俗為。同時,長於世故容易犯經驗主義的錯誤,使人循規蹈矩,不具有開拓精神。

曾國藩的“治心經”裏有“治口”的話,即是防止禍從口出。他對“立”與“達”的詮釋頗得內方外圓的謀略之要領。立是站得住,即有自己的真本領,達是方法、手段,是過程,因此要圓通。不因多言而橫生事端,不因固守舊規而得罪於人,為人嚴謹處事通達才是王道。

曾國藩說:我往年為官,在官場中總有與人不和、磕磕絆絆的地方,現在改進了,覺得好多了。但是,世故不等於要投機取巧,圓通也不等於圓滑。曾國藩認為人一旦如此,也就不能指望有什麼作為了。認為“侍君不以忠,但以巧”之人,雖然個人暫時有榮華富貴,但對國家貽誤甚大,會毀名於後世,太不可取。

曾國藩關心屬下,有自己的獨特的方式。他率淮軍“剿撚”時,劉秉璋、鮑超(春霆)等均為部下勇將。一天,劉秉璋率軍追剿撚軍在湖北、河南交界的地方,遇到了鮑春霆。當時,各軍隊在某駐地相會,作為主帥曾國藩本來是應該知道的。但曾國藩故意向劉秉璋問道:“見到鮑春霆了嗎?”劉秉璋回答:“見到了。”曾國藩又問:“穿黃馬褂了沒有?”說:“沒穿。”曾國藩吃驚地說:“為什麼沒穿呢?”答說:“客人先問主人,有沒有黃馬褂子,因為知道沒有而改穿了別的服裝,不用自己所有的而顯示別人所無的,是賓客敬重主人的意思。”曾國藩說:“獎賞戰功了嗎?”劉答說:“主人景仰客人,有幸能夠一見,互相謙讓還來不及,哪裏還有什麼戰功可敘。客人因為主人不談戰功,因而也不談自己的戰功,也是客人敬重主人的意思。”曾國藩大笑。就這一事情可以知道駕馭將帥的方法,值得今人借鑒。

曾國藩很有同情心,而且能夠發展到仁愛的境界。他常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饋贈金錢給同族親戚。統領軍隊之後,曾國藩的弟弟曾說他“仁愛有餘,威猛不足”。曾國藩聽說後寫信給弟弟說:“沅弟說我‘仁愛有餘,威猛不足’,澄弟在這時,也常常提到。最近友人關心我,也都有所談論,隻是我自己本性如此,怎麼也威猛不起來。”

曾國藩在給李筱泉的回信中說:“學生法製嚴格,並非漫無條例,一直以屠伯為老師。要用精細微小的意誌,施行威猛嚴厲的事情,希望對死的人,沒有慚愧遺憾,對於活著的,做到警示作用,然後才能心安。”可以知道曾國藩並非冷酷無情的人,反而有一顆博愛關懷之心,懂得為他人著想,也明白自身的不足。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中有一條“拙誠”,他認為聰明對精明,但以愚誠做事反而顯得輕鬆,心中明白就可以了。曾國藩在給陳岱雲的信中勸慰好友,大意是說:在外省做官比在京城為官要複雜得很多,要多留心。俗話說“看透水中的魚是不吉祥的”,願閣下像未雕琢的玉那樣渾含不清,不要像水晶那樣光明剔透,那麼就可以保全自己而沒有閃失。可見他對於保身之道有深刻的認識。

在給丁雨生的回信中他也說過:“閣下誌向宏大識見正確,不難趕上古人。但願你在大家都醉了而你獨醒的時候,仍然以‘渾’字表現出來;在效果遲遲體現不出來的時候,更要以‘耐’字要求自己。那麼,人們都感到這樣很好,而對於自己來說可以養德養身,兩方麵都有好處。”這裏說的是從政者除了應當具有忍耐的態度以外,有時要有含渾的態度,凡事都清清楚楚會把自己放在危險的懸崖上。

曾國藩在給地方官吳竹莊的回信中說:“閣下往年的短處在於尖語快論,機鋒四出,這是最容易招致誹謗的了。現在你的地位聲望一天比一天高,更須要尊重賢人容納眾人,取長舍短,在公開的場合表揚善行,而在私下裏檢討自己的過失,這樣就可以使人佩服你的英明,而感激你的寬厚。”由此可知,他教人遮掩鋒芒,假拙做事,處事之道甚為高明。

曾國藩認為:“凡是要辦成一件大事,總要以誠心去辦,虛心對待。心誠就會專心致誌而信心足,千難萬險也不改變我們的態度,終有順理成章的那一天。謙虛謹慎地去做就不用客氣,不夾雜私心雜念,最終可以使人們都諒解。”

在給陳舫仙的信中,曾國藩又說:“閣下的一封信而使兩個人失去了官職,往後恐怕會被眾人嫉忌,望您務必加倍小心,用勤、廉、謙三個字作為自己的信條。”但“勤”與“廉”都不要從自己的口中說出。“謙”更是時刻都應該具備的。做到這三個字才不會犯人忌諱,這也是明哲保身的辦法。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恒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一過當之語自誇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製而克去之。”

可見,假拙真誠的原則他都有做到。誠的是心,拙的是形,所謂“大智若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一原則對於現代生存也是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的,尤其對於初入職場的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