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焚書坑儒—李斯(1 / 3)

第一百二十一章  焚書坑儒—李斯

李斯(前284年一前208年),字通古,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拜荀子為師學習法家治國之術,後被呂不韋賞識,官至秦相。

李斯出身於地主階級的下層,實際上是一介平民。李斯年輕的時候,在鄉郡擔任小官吏,一天他看見辦公處廁所中的老鼠吃著廁所裏的髒東西,每當人狗走近的時候,總是非常害怕。李斯又看到糧倉的老鼠吃著儲存的糧食,住在大糧倉裏,卻不受人或狗的驚擾。由此李斯想到了人他感歎地說:“人與老鼠一樣,能否安穩地美食膏糧,就在於自己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和地位啊!”於是李斯辭去了官職,為楚國和其他國家都很危弱,不值得為它們效力,而秦國最強大,他決定向西到秦國去。他相荀子辭行,並且說:“我聽說遇到時機,就要抓住。當今社會大國爭雄,遊說之士可以被重用掌握大權,如今秦國強盛想要吞並天下,這正是說客的好機會。弟子認為人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地位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生活貧困。長期處在卑賤的地位,困苦的境遇中,卻還要憤世疾俗,厭惡名利,自稱與世無爭,這不是讀書人的實情。所以我要到秦國去遊說,建功立業。”

李斯到了秦國,想辦法認識了秦相呂不韋,呂不韋認為他賢能,任用他為侍衛官。李斯有了向秦王遊說的好機會。他對秦王說:“平庸的人常會坐失良機,一個能成就大業的人,就在於會抓住有利時機,消滅對手。從前穆公稱霸的時候,最終沒有向東兼並六國,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時機不成熟,諸侯很多,周朝還沒有完全衰落,所以五霸都推尊東周王室。自從孝公以來,東周王室衰落,諸侯紛起互相兼並,函穀關以東逐漸形成了六國,六國現在都不如秦強大,憑著大王的賢明,秦國的強大,是完全可以吞並六國的。現在正是統一天下的好機會,大王如果現在不動手等到諸侯強大起來,彼此訂立合縱的盟約,那時是黃帝一樣的國君,也不能吞並。”秦王就用李斯作長史,聽從他的計策,運用離間諸侯君臣的計策。然後再派得力的將領去進攻。

公元前237年,李斯剛為客卿不久,正欲大展宏圖之際,秦國內部卻禍起蕭牆。當時,秦國正大兵攻韓,韓國無計可施,遂想了一條妙計,讓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假降秦國,然後鼓動秦王政派人興修水利,借此消耗秦國國力,以達到延緩秦國攻韓的戰略目的。但不久,鄭國的計謀秦王政一怒之下,下逐客令,凡外國人一律趕出國門。李斯本是楚人,自是在被驅逐之列。當他知道自己將被驅逐出去之後,他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束手就範,而是展開了一場反擊,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上書秦王政,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

書中毫不客氣地指出逐客之舉太愚蠢。李斯說,自從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公、莊襄王都有客卿,如百裏奚、賽叔、王豹、公孫友、商較、張儀、範唯等都是外國人,可他們並不是間諜,恰恰有反,這些人以自己的能力給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怎能一概而論,把外國人都當成間諜而驅逐出境呢?李斯接著說,如果外國的什麼都不好,那你秦王宮裏用的包括宮中裝飾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隨和之寶、明月之珠、太阿之劍、纖離之馬、翠風之旗都來自國外,秦國一樣都沒有,你又為何認為它好呢?最後,李斯話鋒一轉,提醒秦王: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此是三皇五帝之所以無敵於天下的根本所在,你這樣的做法隻不過是削弱自己,壯大敵人,是把錢糧和兵器送給敵人、反過來害了自己的愚蠢之舉。秦王政在讀過《諫逐客書》之後,翻然醒悟,不僅立刻停止了逐客,還將李斯請到宮內,商討統一天下的大計,隨後,又任命李斯為廷尉,直接參與朝政。一場政治和命運的危機就這樣化險為夷。不經意間,李斯為後人留下了一篇千古吟頌的美文,以至於2000年後,一向評價文章極為苛刻的大文豪魯迅先生也按捺不住對此文的推祟,稱:“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後深得秦王賞識,被任命為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