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統六國——秦始皇(2 / 3)

最先滅掉的是韓國,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三年後,秦國俘虜了韓王,滅掉了韓國。然後秦國攻打趙國,俘虜了趙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趙最後滅亡。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麵秦兵打敗了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今北京)。燕王向遼東方向出逃。後來,燕王隻得殺死了曾經派荊坷刺殺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頭獻給秦軍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國最後的一個王—喜被俘獲,燕國也被滅了。同時,魏國也被秦軍滅掉。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國的秦軍因為兵力太少,被楚軍打敗。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了六十萬重兵,結果,王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拿下了楚國。

最後滅掉的是齊國。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國一樣。因此,齊國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國都被滅掉後,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秦國大將王賁在最終滅掉燕國後,領兵大舉南下,一戰俘獲了齊王。至此,秦滅六國,十年統一了中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戰國時期,北方居住著少數民族匈奴人。匈奴已經進人了奴隸製社會,他們占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匈奴人常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

秦朝統一以後,匈奴人仍然南下侵擾。為了保證中原地區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鎮守北疆。經過幾次英勇戰鬥,蒙恬終於攻取了河南地(今內蒙古馬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區)、高閡(今內蒙古狼山中部到蘭山口)、陽山(今內蒙古馬加河以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內蒙古馬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等地,還在這裏設置了34個縣,分別築有縣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從中原地區遷徙3萬多戶人家到這裏落戶。接著,秦始皇便開始大規模修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再修築了一部分,修築後的長城西起隴西臨挑(今甘肅峨縣)、東至鴨綠江,長達I萬餘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

萬裏長城,是古代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晶。它的建成,對於北防甸奴,保衛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華夏兒女的驕傲。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劫南南部及兩廣地區,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一越族。當時,他們還處於氏族社會時期,各個部落和部落聯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時人稱為百越。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北擊甸奴的同時,又派大將屠雄率50萬部隊對百越地區采取了重大的軍事行動。秦很快征服了閩越,但在進攻甫越和西越時,秦軍遭到了頑強抵抗,加之嶺南地區交通不便,軍需供應困難,戰爭相持不下。為了支援戰爭,秦始皇一麵在中原征發兵馬,一麵命令監禦史祿率兵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挖靈梁,把湘江和桂江支流—一漓江之間的交通貫通起來,靈渠建成後大大方便了軍菩供應和兵員運搶。經過八年征戰,終於平定了百越,統一了嶺南地區,並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後,先後有分萬中原人,“戍五嶺,與越雜處”,他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客觀上促進了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從此,越族人民就永遠成為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百越地區也從此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國統一之後,領土驟然擴大,在當時交通設施藺蔥的借況下,一旦有戰事發生,局麵很難迅速得到控製。為了調發士卒和轉運糧草方便,秦始皇在統一全國藥第二年,開始在國內修築馳道。

馳道以鹹陽為中心,東到鑫、齊.直至吳、楚,北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西到甘肅東部,南北東西,四麵貫通,全長達致千公裏.馳道寬達達50步,路麵用錘夯打,平坦堅實,道路兩旁每隔3丈植樹1棵。此外,在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偏僻地區的崇山峻嶺之中,又修築“五尺道”,以適應這些地區戰爭的需要。馳道的修築,對於秦王朝有效地控製全國,鎮守邊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馳道戰時便於調兵、運糧、驛傳。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的11年中,曾5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民情,察看防務,平均每兩年1次。所到之處,都要刻立石碑、申張秦法,歌頌統一,宣揚皇帝的威德,以鞏固國家的統一。秦始皇的每次巡遊,基本上都是沿馳道進行的。

秦始皇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峨掃六國,一場天下。六國雖然被消滅了,但還有大量六國的舊貴族、官吏、士人,隱姓埋名潛藏在各地;飽們甚至還掌握著大量的兵器,另外秦國在與六國的交戰過程中有許多兵器散落民間。這是一種不可低估的潛在的危險因素。因為這些兵器很可能會被六國的舊貴族們利用起來.進行反秦的軍事活動,構成對秦政權的嚴重威脅。於是,秦始皇下令,全國各遙。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藏兵器,違者嚴懲。各郡、縣官吏必須采取強製手段,收繳流散於民間貴族手中的兵器.最後,這些收繳的兵器集中在鹹陽加以銷毀,改鑄成12個大銅人,各重24萬斤。秦始皇這種兵器不藏於民間的做法,為以後曆代封建帝王所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