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人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裏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而且反複考慮這一問題,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然而終於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資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聖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並不忠,所謂賢臣並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拍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絕被創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麵走,一麵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幹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隻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隻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人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泊羅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讚。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麵,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這以後,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