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周代(1 / 1)

第十一章   周代

周朝,是由先周首領周武王滅商之後創建。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共計存在為790年。曆史上,把周王朝劃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東周(前770年一前256年)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一前476年)和戰國時期(前475年一前221年】。

西周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曆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曆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周部落首領姬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紛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美裏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麵上耽於遊樂.對殷紛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洋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洋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文王受命第+一年+二月,武王兵出漁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紛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曆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到第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蠍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衰娘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姐為王後,立裹娘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掠走褒娘。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道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於公元前770年隻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東周之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斌,史稱“春秋五取.。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經過不斷兼並,至春秋後期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於是.以魏國的李埋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著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驟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愈來愈多,愈打愈大。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人們都將這一曆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人稱“戰國七雄.。

戰國前期.“七雄.形成,各國將精力用在內部整理上。各國招賢才能.勵精圖治,像李惶.吳起,商軼等人的變法維新就發生在這時期。戰國中期,是各國大戰的時候,真是“國無寧日.歲無寧日”、“邦無定交,土無定主”的混戰局麵。各個國家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擴大國土的勢力,君主們都相繼稱王,獨翁一方。一方麵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圖強,加強軍備;另一方麵,在外交上頻頻爭取別國的“合縱”“連橫”。戰國後期,秦國昭襄王用範唯為相,采用了“遠交近攻”之計,破壞了各國的“合縱”,增強了秦國的國力,成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強國。

公元前256年,東周被秦國滅掉。周朝經曆了37代天子,共存7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