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把高效變成習慣,速度是製勝的關鍵 75.快魚永遠吃慢魚
美國思科公司總裁約翰·錢伯斯在談到新經濟的規律時說現代競爭已“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的吃慢的。”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快魚法則”。在這樣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生存環境下,速度才是硬道理,隻有擁有比別人更快捷的速度才能生存下去。
胡清和周濤是同一學校畢業的學生,進入同一家公司工作。剛進入公司,薪水都不是很高。
麵對低薪,胡清很不滿意,有些憤憤不平。於是,他經常埋怨、找借口、推卸責任,經常在工作時間上網聊天,和同事侃大山,漸漸的,他養成了拖拉懶散的習慣。要他星期一早上交的方案,到了星期二早上依然尚未做完,經理批評他,他就帶著情緒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塗。
周濤則不同,他並未一味地去抱怨,鬧情緒。他主動下車間,熟悉製作工藝、學習產品生產流程,即使汗流浹背,也一絲不苟,勤勤懇懇,不久,周濤就被提拔為經理助理。
由於兩人的工作態度和方式不同,一個拖延,一個高效,兩位大學生的境遇迥然不同。看來隻有高效率的工作才能在職場中站住腳跟,獲得重用。
所以,要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就要改掉拖遝懶散的習慣,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做事高效的人懂得,他們必須完成許多工作,但並不是每件工作都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因此,他們會集中一切資源以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在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要把手中的事情處理好,就要拋開那些無足輕重的工作,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全部集中在那最有價值的工作中去,這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你會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做事的脈絡也清晰起來。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總把自己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那麼不僅浪費很多時間,而且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周飛打算在上午草擬工作計劃,在他開始著手草擬計劃的時候,忽然覺得辦公室有點亂,於是,他開始整理辦公室。他總共花了半個小時的時間才使辦公環境變得有條不紊。然後,他點燃了一支香煙,打算休息片刻就開始工作,這時他無意中發現報紙上的彩圖照片是自己喜歡的一位明星,於是情不自禁地拿起報紙來。
等他看完報紙,已經快十點了,心裏有點內疚,可是他想想整理辦公室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這樣一開脫,心也就放寬了。
可是當他要準備埋頭工作的時候,電話聲響了,是一位顧客的投訴電話。他連忙耐心地向對方解釋和賠禮道歉,足足花掉了20分鍾的時間才說服對方平息怒氣。掛上電話,他去了洗手間。
在回辦公室途中,他的一個部門的同事正在享受“上午茶”,他們邀他加入,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應邀加入,在那兒前言不搭後語地聊了一陣。
回到辦公室後,他果然感到精神奕奕,滿以為可以開始“正式工作”了。可是,一看表,已經10點45了!距離11點的部門例會隻剩下15分鍾。他想,反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也不太適合做龐大耗時的工作,幹脆把草擬預算的工作留到下午算了。
21世紀,是終生學習的世紀,人們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成功的速度將重新界定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額度。今後的市場經濟,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是觀念的更新,是頭腦的競賽。一個人,他明天的財富階層和他今天對新生事物反應的遲鈍或敏捷相對應。如果你還在拖拖拉拉,那麼你就會成為別人口中的“慢魚”。
有一次,北京的一家商店經理發現,有許多顧客到店裏來打聽一種暢銷商品,但是店裏已經沒有存貨了,於是馬上決定親自到廣州進貨。到了廣州才發現,已經有多家北京商店的采購人員在搶購這批貨。
時機不等人,這位經理當機立斷,馬上采購,即刻用飛機搶運回京。果然,產品供不應求,當這家商店的產品銷售已經進入尾聲時,其他商家的貨才通過鐵路姍姍而來。
在市場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時期,做事的速度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同樣的工作,有些人需要一周才能完成,而有些人需要一天就足夠了。這就是效率所帶來的差別。因此,如果你想要成功,那麼就要懂得去“高調”地做事,去做一條“快魚”。在市場競爭中,快魚永遠吃“慢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