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怎樣與親戚辦事 四、利用親緣,巧於攀親
在中國傳統的鄉俗中,有一種給幼子、幼女認“幹爹”、“幹娘”的風俗。父母給兒子、姑娘認“親”的目的,是讓“寶貝”健壯成長。被認作“幹爹”、“幹娘”的人一般都姓“劉”,這樣,就把孩子給“留”住了。而且“劉”姓的“幹爹”、“幹娘”以乞丐居多,因為乞丐飽經風霜雪雨,身子結實、硬朗,人們認為,這樣的人能帶給孩子健康。那時,人們攀親的目的就是為的孩子健康這點事。
時至今日,社會上的攀親之風日盛起來,攀親之人不再是小孩而是成人,而攀親的對象也與乞丐正好相反,大多都是有勢有錢的“權爺”和“款娘”,而攀親的目的也與以前截然不同了,那就是為了在社會上好辦事。社會上很早就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既然自己的親生父母沒什麼能耐,那麼攀一個在社會上吃得開混得油的“幹爹”、“幹娘”,也是可以沾許多“光”的。人們已經明白了利用親情、利用裙帶關係在社會上辦事的力量。
其實,利用情緣,巧於攀親,達到為自己辦事目的的手段,並不是當今社會的產物。民國時期大軍閥曹錕的最初發跡就是靠千方百計攀親爬上去的。
清廷批準袁世凱編練新建陸軍後,曹錕投入袁世凱的帳下。此時袁已成為慈禧太後十分倚重的人物,曹錕隻當了一個小小的幫帶。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升遷,非得依靠袁世凱不行,曹錕慶幸自己以前東遊西蕩的販布生涯,在那個時候,他已學會了一套善於吹拍、見風使舵的本領。可光會拍馬還不行,苦於沒有見袁世凱的機會。
正當他徘徊彷惶、十分苦惱之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天津宜興埠曹克忠與袁世凱原係世交,於是備了一份厚禮,從小站跑到天津,登門求見曹克忠。拜見曹克忠時,曹錕口若懸河,與曹認宗攀親。曹克忠在曹餛花言巧語蠱惑下,認他為族孫,並且答應由他的姨太太出麵向袁世凱說情。
俗語說,吃了人家的嘴短。曹克忠的姨太太沒少在袁世凱麵前替曹錕說話。有了姨太太這個內援,加上曹錕的逢迎阿諛,他很快受到重用,幾年間由一個小幫帶爬上了總兵職銜。
民間常有“沾親帶故”的說法,實際上,“沾親”就是攀附的意思,就是像曹錕這樣,千方百計地“踏破鐵鞋”去覓親戚。
一個“沾”字是利用親戚關係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它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善於發現隱藏在人際關係網絡中的可用之線,然後順藤摸瓜,也許就會找出一大串“得道飛升”的親戚,而他們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會回報所付出的辛勞的。
現代社會中,由於經濟的發展,人際關係的複雜,許多人的信念開始蒙上了一層金色的膜,他們已不再重視傳統的價值理念了,一切都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為先。因此,許多人在求助無路的煩惱之中,會順應“時代的潮流”,在“送禮”風的鼓吹下,去求爺爺、告奶奶,去認“幹爹”、拜“幹娘”。這些有權有錢的親戚一伸手,有時勝過我們跑十天之功、百日之勁。畢竟,在任何社會,親情永遠是最可貴的。
現代社會,由於人們大規模的遷徙,以及人際交往的減少,許多人的親戚交錯分布在各個地方,致使親戚之間存在著互不認識的現象,因此,一些“得道”的親戚並不知道。
然而,一旦自己陷入困境,需要求助的話,這些親戚也許就是能幫助你的對象,千萬要注意提醒自己,放下架子,踏破鐵鞋,七大姑、八大姨的去找、去拉關係,說不定哪個遠親,會拉我們一把,說不定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