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幕不做適者,就做逝者 4、談判桌上的文字遊戲(1 / 2)

第八幕不做適者,就做逝者 4、談判桌上的文字遊戲

寧遠一戰,讓皇太極和袁崇煥都看清了自己。

袁崇煥看到,錦寧防線,並不是牢不可破,他需要時間,對防線重新進行構架。

關外4城,相距200裏,北麵靠山,南麵是海,山海之間40裏,屯兵6萬,商民數十萬,基本上屬於地狹人多。錦州、中左、大淩河3城的城防,尚未修好,移過去的商民,還未站穩腳跟。一旦金兵襲擾,隻能麵臨功敗垂成的悲劇。現在隻有和金國議和,爭取時間,修好3城。這樣,就能實現山海關外400裏的防區連成一片,使邊防固若金湯。

皇太極兩次攻打錦寧,皆以慘敗告終。這讓他看到,現在攻打大明,時機尚不成熟。

他從失敗中看到,在和大明決戰之前,必須改革內政,發展經濟,加強軍備,積蓄力量。如果和明朝議和,就能騰出手來,收拾朝鮮和蒙古,使後金政府後顧無憂。

在議和的幌子下,他不斷地派人到明朝國土上,燒殺搶掠,大肆哄搶人口、牲畜、糧食和財物,使雙方力量此消彼漲。

皇太極和袁崇煥都想以議和為幌子,進而爭取時間,壯大自己。但是,兩個人都清楚,誰都沒有真正講和的誠意。於是,在談判桌上,雙方展開了拉鋸、消磨戰。

首先,皇太極為了表示議和的誠意,給明政府寫了很多封書信。在信中,他一改往日的狂妄,取消過激言辭,承認自己是大明的屬國,表示願意去帝號改汗號,結尾也不以自己的年號結束等。

因為不想真正講和,皇太極又提出明政府不可能接受的苛刻的附加條件,將拒絕和平的責任推給明政府,為日後出兵設下伏筆。他堅持,以前所有的戰爭,都是因明政府引起的,後金政府沒有任何責任,堅持“七大恨”,並要求巨額“和禮”。

皇太極在“和禮”上,獅子大開口,要求明政府首付後金政府:黃金10萬兩,白銀100萬兩,綢緞100萬匹,棉布500萬匹。後金政府的首付僅為:東珠10顆,貂皮1000張,人參1000斤。

協議生效之後,明政府每年要送給後金政府:黃金1萬兩,白銀10萬兩,綢緞10萬匹,棉布30萬匹。

如果明政府答應此條件,兩國便確定疆界,各自治理,互不幹涉內政。

袁崇煥擊敗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次進攻,為明政府賺足麵子,累計升遷,已經成為負責山海關內外防務的一把手。雖然他的官職不小,但是,大明王朝就像一家國企,辦任何事,也得層層申請。後金就像私企,老板一句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這樣,就導致袁崇煥在談判桌上,非常被動。

反正兩家都沒有誠意和談,談,都是做給對方老百姓看的,想打仗,又不想承擔發起戰爭的責任。即使在談判桌上談,暗地裏雙方該幹什麼還得幹什麼,什麼都不耽誤。

兩家在談判桌上,開始玩文字遊戲,各說各的理,沒理也得聲高。

在明政府圈子裏,向來都是實幹的不如吃閑飯的;吃閑飯的不如搗亂的。有的人,不了解邊關情況,不了解袁崇煥為什麼要和皇太極談判,甚至什麼都不了解,道聽途說,妄自揣測,或者因為自己所在圈子的需要,向為國家謀利、為百姓謀和平的袁崇煥打悶棍,下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