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這支部隊作戰,減輕其壓力,7月,毛文龍親自組織和指揮了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嶺3場戰鬥,三戰三勝。
1625年,在毛文龍支持和影響下,海州、鎮江、鳳城、岫岩、長島、雙山、平頂山、海州、鞍山、首山、彰義等10餘處掀起了反抗後金的武裝鬥爭。
1626年1月,努爾哈赤出兵進攻寧遠時,毛文龍趁永寧空虛,派兵襲擊永寧,迫使後金不得不從前線撤兵。4月,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毛文龍隨即進攻鞍山,後方吃緊,努爾哈赤又不得不撤兵,保護沈陽。
……
這個毛文龍,散踞在各個海島之上,勢力雖然不大,卻像後金政府身上的跳蚤,在其身上又蹦又咬,後金政府看不見,抓不著,渾身癢痛不已。
西南有袁崇煥,東北有毛文龍,讓夾在中間的皇太極幹著急,動不得。尤其這個毛文龍,神龍見首不見尾,四處活動,已經到了不除什麼事情都辦不了的地步。
經過調查,皇太極發現,毛文龍這個人,雖然對大明非常重要,但是,他卻被認為是魏忠賢的人,讓朝中東林黨圈子裏很多大臣不滿。
毛文龍出身江湖,自然明白圈裏圈外孰輕孰重。雖然他久居海外,自主經營,但是,也得靠明政府這棵大樹給養。在朝內,年輕的明熹宗,隻知道吃喝玩樂,根本不問政事。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一手遮天,向本圈子裏的人要錢要物,向閹黨圈外的人,索權索命。
毛文龍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隻能混進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圈子裏,對圈主大肆追捧,送錢送物,同時也要錢要物,以供自己發展之需。正因為他是閹黨圈子裏的人,對國家又有貢獻,所以屢屢被提拔、封賞,授總兵,提升到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對三品以下官員,有先斬後奏的權力。
毛文龍靠住魏忠賢這棵大樹,官好當,事好辦。他自報駐軍有20萬,每年要求明政府撥款120萬餉銀。誰都知道,毛文龍手下並沒有20萬人,他仗著是自己是閹黨圈子裏的人,假公濟私,肥自己的腰包。
其實,毛文龍冒領軍餉,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閹黨圈子裏的人,把握實權,而且又貪婪成性,基本上都是雁過拔毛。
毛文龍所要的軍餉,多一半要給閹黨圈子裏的人作回扣。如果沒有50%以上的回扣,毛文龍1分錢也得不到。
袁崇煥,不像毛文龍這樣會變通。他對閹黨圈子裏的人,瞧不起,看不上,甚至不屑,盡管魏忠賢權高位重,但他依然按著自己的原則做人、做事。盡管毛文龍是袁崇煥成就大業的好幫手,但是,袁崇煥認為,兩個人誌不同,道不合,不是一路人。
在“寧遠大捷”中,袁崇煥拚死殺退金兵,但是,因為他不是閹黨圈子裏的人,功勞再大,也無人願意在皇帝麵前提起。他們隻提自己圈內的人。凡是閹黨圈子裏的人,無論文武,通通晉升加薪,都論“功”行賞。其中,魏忠賢堂叔伯兄弟的孫子魏鵬翼,還是吃奶的嬰兒,都被封為安平侯。而殺敵立功的袁崇煥,隻是象征性地提了一級。
袁崇煥,也像皇太極一樣,受夾板氣。前有沈陽人視他為眼中釘,後有北京人視他肉中刺,都想拿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