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貝勒當中,皇太極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一位值得培養、提拔的人。這個人,就是多爾袞。
按理說,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是皇太極即位後的最大受害者。首先,母親阿巴亥“被殉葬”,被人冠冕堂皇地奪走一旗。阿濟格雖然作戰勇敢,隻因心直口快,胸無城府,在三大貝勒和皇太極麵前不知眉高眼低,導致被罰成了家常便飯。
阿濟格雖然年齡大,但不爭氣,多爾袞、多鐸年紀小,和大貝勒們無法鬥爭。他們能做的,隻有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任三大貝勒和皇太極呼來喝去,隨意擺布。
3個沒娘孩子當中,吃虧最大的應屬多爾袞。因為,在父汗去世之前,阿濟格和多鐸,已經是一旗之主。努爾哈赤為了把多爾袞也提拔成旗主,找理由罷免了杜度鑲白旗旗主的職,並公開表示過,這個旗主由多爾袞擔任。
偉大的父汗來不及把多爾袞安排到鑲白旗旗主的位子上,就急匆匆駕鶴西行,多爾袞也就錯失進入八大和碩貝勒行列的機會。
多爾袞雖然年幼,但是父親的勇敢、母親智慧的基因,毫無遺漏地遺傳給他。他知道,皇太極即位後自己吃了很大的虧,但是,如果自己像阿濟格那樣,抱怨、咒罵,硬碰,蠻幹,公開反對皇太極,或者破罐子破摔,隻能遭來更殘酷的打擊。三大貝勒和皇太極,握有生殺大權,找個理由弄死他這個不到14歲的毛孩子,就像踩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
看著不順眼,想著不順心,就是他們殺人的理由,或者他們殺誰,根本不需要理由。
聰明的多爾袞發現,三大貝勒和皇太極之間,並不是鐵板一塊,每個人都在組建自己的小圈子。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把打得叮當亂響的算盤,都在為自己的利益不停地鬥爭。
作為弱勢群體的多爾袞意識到,同父同母的哥哥阿濟格,已經是4個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根本不是這4個人的對手,吃虧、挨整治是早晚的事,他卻感覺良好。如果他不和阿濟格劃清界限,總有一天,會遭到4個人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打擊。
多爾袞看出,在4個人鬥爭中,代善沒有野心,沒有追求;阿敏心裏陰暗,不善經營;莽古爾泰有勇無謀,衝動少慮。隻有皇太極,野心勃勃,智勇雙全,既能韜光養晦,又能主動經營。而他,現在又占有有利的位置,最後的贏家,非他莫屬。
於是,多爾袞對他的人生開始進行規劃,並附有明確的行動準則。
一、緊跟皇太極,他永遠是對的。時時、事事站在他的立場上。
二、抓住一切機會,表現出自己有足夠大的利用價值。
三、獲得皇太極的信任和支持,積極培養自己的勢力和力量。
多爾袞沒有把他的計劃寫在紙上,而是記在心裏,並開始行動。皇太極為了實現自己大權獨攬的目標,正在四處尋找高素質的打手。兩個人幾乎一拍即合,很容易走到了一起。
1628年,多爾袞的表現機會來了。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屢次劫殺金國使臣,讓皇太極很沒麵子。他看著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兵力不強,就決定捏捏這個不老實的軟柿子。
於是,皇太極帶著兩個孩子,多爾袞、多鐸,率領偏師前去討伐。
這是多爾袞有生以來,第一次上戰場,雖然有些心虛,但是,在出征前,他就暗暗告戒自己,這一次,一定要嚴格遵守軍紀,服從指揮調度。還有,一定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帶好兵,打好仗,既要表現出自己的勇猛,又要突出自己的謀略。
15歲半的多爾袞,為這次上陣,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戰場上,他的表現的確非常出眾,讓皇太極眼前一亮。回來之後,皇太極便賜給多爾袞“墨裏根代青”稱號,意思是,既聰明又智慧。
機會,永遠屬於有追求、有準備的人。多爾袞取得了皇太極的欣賞和信任,必然得到他的重用。多個月後,多爾袞就獲得了本屬於他的東西。